
收纳谏章的匦匣。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贱臣不胜愚恳忠愤之至,輒投諫匭,昧死上闻。”参见“ 匭院 ”。
谏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用于收集臣民谏言的特定器具,其名称由“谏”(规劝、建议)与“匦”(匣子)组合而成,专指朝廷设置的纳谏匣。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记载,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设铜匦四枚,其中“延恩匦”用于收纳赋颂与建言,成为谏匦制度的典型代表。
从形制与功能分析,谏匦多由铜铸成,形如方匣,四面分设投书口,内置机关使信件单向进入,外部无法窥探内容,以保障谏言者的安全。这一设计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广开言路”的政治理念,《资治通鉴·唐纪二十》称其“以通下情,使民隐上达”,成为封建王朝监察体系的重要补充。
历史上谏匦制度随朝代更迭有所演变,如宋代设“登闻鼓院”与“检院”,明代置“通政司”,均承袭了谏匦的核心功能。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纳谏之制,唐之铜匦最著”,足见其影响力。现代汉语词典中,“谏匦”被定义为“古代接纳臣民谏书的匣子”,其词义承载着中国谏议文化的制度遗产。
“谏匦”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和背景:
实物功能
指古代专门用于收纳谏章、意见的匣子,常见于唐代官方机构。例如陈子昂曾提到“辄投谏匦,昧死上闻”(《谏刑书》),表明臣民可通过此渠道向君主进言。
比喻意义
引申为忠诚直言劝谏的人或行为,常用于褒扬敢于提出改进意见、维护公正的人士。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近义词包括“谏言”“进谏”,反义词如“拒谏”“饰非”。
犴圄摆烟灯保庸犇窜变机标质比善部汇篰屋稠伙春冰春王从弟毳索促膝搭鈎捣实地邻东阳守洞幽察微蠹商高辞高楼大厦供给制公私两便贵壤果只豪隽涸泽而渔弘美后章豭喙碱式碳酸铜借读静悟计要聚合六疾龙钟管妈拉巴子门墙桃李暮雨目珠檷木女子敲膏吸髓三惑骚骇善书双栖双宿耸卫搜劫素缟同论頽阤往略雾鳞云爪县尹小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