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鸿跡 ”。鸿雁的足迹。比喻行踪,踪迹。 元 虞集 《赠赵生》诗:“梦游朔雪留鸿跡,思入 南山 望鹤飞。” 元 倪瓒 《怀归》诗:“鸿迹偶曾留雪渚,鹤情原只在芝田。” 明 徐渭 《蒋扶沟公诗》序:“既而先生鸿跡远旷,再渡 钱塘 。” 清 梁章鉅 《浪跡丛谈·下河舟中杂诗》:“泥雪飞浪跡,蒹葭白露诗。”
见“ 鸿迹 ”。
“鸿迹”一词是汉语中的古典文学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该词由“鸿”(大雁)和“迹”(痕迹)组成,字面意为“鸿雁的足迹”,比喻人的行踪或踪迹。常用于诗文中表达漂泊、远行或往事遗留的痕迹。
文学引用与意境
在古典诗词中,“鸿迹”常与雪、鹤等意象结合,营造苍茫悠远之感。例如:
字义分解与扩展
此词多见于元明时期文人作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赏析古典文学或创作相关题材时仍具参考价值。如需更深入解读具体诗句中的用法,可进一步查阅《浪迹丛谈》等古籍文献。
《鸿迹》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鸟在天空中留下的痕迹。鸟在空中行进时,留下的飞行轨迹就是鸿迹。
《鸿迹》的部首是鸟(隹),由7个笔画组成。
《鸿迹》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文献中,如《楚辞·天问》:“飞鸿去无寻,月落水渚间。”这里的“飞鸿”就可以理解为鸟在空中飞行留下的轨迹。
《鸿迹》的繁体字为「鴻蹟」。
在古代的汉字中,鸿字的写法稍有不同,通常用「鴻」代替现代的「鸿」字,迹字的写法保持不变。
1. 高空中,一只大雁飞过,留下了一道清晰的鸿迹。
2. 山野间,一对鸟儿在空中飞舞,它们的鸿迹组成了美丽的图案。
鸿迹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各种短语,如:
1. 鸿迹浩渺:形容鸟在空中留下的轨迹广阔壮观。
2. 鸿迹满天:形容鸟类众多,在天空中留下成片的飞行痕迹。
3. 鸿迹未灭:指鸟在空中飞行所留下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
《鸿迹》的近义词包括:
1. 飞翔的轨迹
2. 鸟类的行迹
3. 飞过的痕迹
《鸿迹》的反义词包括:
1. 无形的足印
2. 消失的迹象
3. 隐秘的踪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