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蓑的意思、寒蓑的详细解释
寒蓑的解释
蓑衣。因用蔽雨雪,故称。 宋 梅尧臣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伊川》诗:“谁见捕鱼郎,寒蓑雨中湿。” 宋 梅尧臣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台笠》:“寒蓑相与用,阴野低迷入。”
词语分解
- 寒的解释 寒 á 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害怕:寒心。 穷困,
- 蓑的解释 蓑 ō 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蓑衣。蓑笠。 用草覆盖。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寒蓑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诗意的复合词,由“寒”与“蓑”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
本义:破旧或单薄的蓑衣
- “蓑”指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雨具,即蓑衣,是古代农耕社会常见的防雨工具。“寒”在此形容蓑衣的状态,意指其破旧、简陋、不足以御寒或挡风雨。合起来,“寒蓑”字面上指一件破旧单薄、难以抵御寒冷的蓑衣。它常出现在描绘贫寒、艰辛生活场景的诗文中,象征着生活的困顿与物质的匮乏。例如,在描写渔夫、农夫或隐士的艰苦环境时,“寒蓑”成为其形象的典型元素。引用《汉语大词典》对“蓑”的释义及“寒”的引申义。
-
引申义:贫寒生活或隐逸生涯的象征
- 由于蓑衣是底层劳动者(如渔夫、樵夫)的标志性装束,“寒蓑”一词超越了其具体物象,常被用来象征清贫的生活状态或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它承载着一种甘于淡泊、安贫乐道或历经风霜的意境。在古典诗词中,“披寒蓑”、“一领寒蓑”等表述,往往寄托了诗人对简朴生活、超脱情怀的向往,或是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引用《中国古诗词意象研究》中关于“渔樵”意象与“蓑衣”象征的论述。
-
文化意象:孤寂、坚韧与自然
- “寒蓑”常与“烟雨”、“江雪”、“孤舟”等意象组合,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萧索而又坚韧的意境。它体现了人在恶劣自然环境(风雨、严寒)中的渺小与顽强,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意象因其画面感和情感深度,成为文人墨客表达特定心境(如羁旅之愁、隐逸之志、身世之叹)的常用载体。例如,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的形象虽未直接用“寒蓑”,但其意境与“寒蓑”所传达的孤寂坚韧高度契合。引用《柳河东集》中《江雪》诗及历代评注。
例句参考:
- “一领寒蓑,几竿修竹,风月共凄清。” —— 描绘隐士清贫而高洁的生活。
- “披寒蓑,钓烟雨,任平生。” —— 表达超脱世俗、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 “风雪寒蓑,独钓寒江。” —— 刻画孤寂坚韧的渔者形象。
“寒蓑”一词的核心含义是指破旧单薄的蓑衣,但其文学价值远不止于此。它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象征着生活的贫寒艰辛、隐士的淡泊超脱、处境的孤寂萧索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坚韧。其丰富的内涵使其在诗词创作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引用《汉语文学意象辞典》对“寒蓑”意象的综合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寒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释义
“寒蓑”指蓑衣,即古代用草、棕或竹叶等编织的雨具,因主要用于遮蔽雨雪而得名。其中:
- “寒”:强调寒冷环境下的使用场景;
- “蓑”:即蓑衣,传统农耕社会的防雨工具。
2.文学引用
该词多见于古典诗词,如宋代梅尧臣的诗句:
- 《伊川》:“谁见捕鱼郎,寒蓑雨中湿”;
-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台笠》:“寒蓑相与用,阴野低迷入”。
诗句中“寒蓑”既描绘了渔人劳作场景,也暗含清冷孤寂的意境。
3.用途与象征
蓑衣作为实用工具,常与农耕、渔猎生活关联,在文学中也被赋予隐逸、质朴的象征意义,体现古人与自然共处的生存智慧。
“寒蓑”是兼具实用与诗意的词汇,既指代传统雨具,又承载着文化意象。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背景或相关诗词,可参考《全宋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拜求宝局表闾兵堠博爱博物志不看金面看佛面采蓄柴火钱长韵超市承指车尾痴狂抽丁赐颁刺船焠掌道度大愚掉包短文法兰西阶级斗争封坟丰仪分赃浮签公勤归檝横索黄鼠画心纸笳音诫勒金螭集团军拷供烈武丽密乱黩旅拜平均值叵罗潜注倾筐倒箧秋程阒无一人锐气山舍食时试守孝子顺天从人松谷庵铜兵符曈曈帷幔危言竦论无辜象形字晓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