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饰玉的食器。一说为服食玉屑。《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 郑玄 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郑司农 云:‘王齐当食玉屑。’” 孙诒让 正义:“ 先郑 説盖据 汉 时神仙服食家言,若 俞氏 所举是也。然其説不经,於古未闻,殆不足据……盖王齐备盛饌,则饌具之器,亦宜备饰。食玉者,殆即以玉饰食器,若玉敦、玉豆之类皆是与?”参阅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周官一》。
“食玉”一词的释义可从字面义、历史渊源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综合多来源信息后归纳如下:
字面解释
争议观点
学界对此存在分歧:汉代郑司农主张“服食玉屑”,清代孙诒让则认为指“盛装祭品的玉制器皿”,并质疑服玉之说缺乏古籍依据()。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籍考据与现代语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
食玉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用嘴吃掉玉石。食玉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分别是食和玉。食部是一个表示食物的部首,而玉部则是一个表示玉石的部首。
食部的拆分顺序为从上到下,先写下面的三个点,然后再写上面的一横,表示嘴巴吞咽的动作。玉部的拆分顺序为先写上面的两个点,然后再写下面的一横,表示玉石的外形。
食玉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山水经银汉图」中有记载,它说道:「那时有三个儿子食玉、噬火和吞雷,是大禹收服天运之兽,故称之,又称大禹儿子。」所以,食玉这个词在古代的义项中,也有指代大禹的儿子的含义。
在繁体字中,「食」的写法与简体一样,但「玉」的写法则稍有区别。繁体字中的「玉」写作「敔」,它是由「囧」和「丆」两个部首组成。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食玉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古时候,「食」的上半部分为「口」,下半部分为「人」,而「玉」的上半部分为「王」,下半部分为「士」。
以下是一些食玉的例句:
1. 他竟然用嘴食玉,真是无知而愚蠢。
2. 传说中的大禹儿子食玉,真是难以置信。
食玉这个词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噬玉」、「金玉其外」等。噬玉的意思是指用牙齿咬掉玉石的部分。金玉其外是指外表像金子和玉石一样华丽,内在却不一定珍贵或美好。
与食玉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噬石」、「吞金」,它们都是指食物吞咽的动作,只是所吞咽的材料不同。
食玉的反义词是「饭石」,它表示用嘴吃食物时不小心咬碎或舔到石头的动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