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狂放的态度;轻狂的姿态。 宋 陆游 《福建到任谢表》:“念臣流落有年,尚未除於狂态。”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为师者问志於羣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至於 曾点 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 清 方文 《击缶行留别韩子任》诗:“纤腰宛转似无力,狂态拖沓疑有情。”
(2).疯癫的样子。《红楼梦》第五七回:“﹝ 湘云 ﹞便将他病中狂态形容给他瞧,引的 寳玉 自己伏枕而笑。”
狂态(kuáng tài)指人表现出的狂妄、放肆或失去常态的举止神态,多带有贬义色彩。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及用法:
狂妄放肆的态度
指言行轻狂、傲慢无礼的状态。
例:他酒后露出狂态,言语间多有不敬。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55页。
失去常态的举止
形容因情绪失控(如极度兴奋、愤怒)而表现出的异常行为。
例:得意忘形之际,难免现出狂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5卷第27页。
言行张扬
如夸夸其谈、蔑视他人,常见于“恃才狂态”(自恃才华而目中无人)。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30页。
情绪失控
多因极端情绪(如狂喜、暴怒)导致行为失常,如“癫狂之态”。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狂”字条。
综合来源:《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3年,第789页;《中国古典文学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以上释义及用例均引自权威汉语工具书,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确保内容可靠性。如需进一步查证,可参考纸质版或官方电子数据库(如《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狂态”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狂放不羁的态度或轻浮姿态() 指行为放纵、不受拘束的状态。例如:
疯癫失常的样貌() 多用于描述精神异常或病中失控的表现。如《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史湘云向宝玉描述他发病时的疯癫状态,称为“病中狂态”。
二、文学语境中的使用 该词常出现在古典诗文里,通过对比强化情感。例如陆游诗句“壮心自笑老犹在,狂态极知人不容”,既表达豪情未减,又暗含对世俗不容的无奈。
三、近反义词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用例及现代词典释义,实际运用需结合具体语境。
安咐拜内百中百发辨若悬河冰谷布刀采画垂范百世椿舍出途麤粗翠蓝的旨滇池电子秤东桥封鲊妇道人俯躬勾搭官灋耗折话白花朵界纸髻鬟积揽金晨矜炼口钳舌卷困劣六冲牦虱卯睡墨镜蓦路人配房披卷七科七襄碕仄鹊镜三海三栾纱绢上烈沈宴视民如子石油饰琢受命不受辞探测器统带褪去屠杌帷帐香粉小红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