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贤明的人。畯,通“ 俊 ”。《史记·宋微子世家》:“岁月日时毋易,百穀用成,治用明,畯民用章,家用平康。” 裴駰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贤臣显用,国家平寧。”按,今本《书·洪范》作“俊民”。
"畯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有才德的贤人或德才出众的人士。以下是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畯民"中的"畯"本义指古代掌管农事的官员(田官),引申为杰出、贤能之意;"民"泛指人。合称指才德超群的贤人。
出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第154页。
引申内涵
该词强调德行与才能兼备,常用于赞颂品德高尚、能力卓越的贤士。
佐证:《辞源》(修订本)第3册,第2126页。
"畯"源于周代农官"田畯",后衍生出"俊秀"之义(《说文解字注》:"畯,农夫也,从田夋声")。
关联词:"畯"与"俊"通假(如《诗经·豳风·七月》"田畯至喜"),故"畯民"同"俊民",指才杰之士。
参考:王力《古汉语字典》第128页。
《汉语大词典》
"畯民:贤明的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暂未找到网络公开链接,建议查阅纸质版或权威数据库(如知网)。
《古代汉语词典》
"畯,通'俊'。畯民即俊民,指有才德的人。"(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802页)
来源链接:商务印书馆官网《古代汉语词典》介绍(注:此为词典介绍页,非直接释义页)。
如《尚书·洪范》"俊民用章","俊民"即"畯民",指贤才得以显用。
该词现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代文献或汉字演变的学术场景。
"畯民"是古汉语中对德才兼备的贤人的雅称,其语义根植于农耕文明中"田畯"的职责象征,后经词义引申成为人才的美誉。现代汉语中已被"俊才""贤士"等替代,但仍是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词汇。
关于“畯民”一词的解释需注意以下两点:
根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畯民”通“俊民”,指贤明之人。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德才兼备的群体,例如“畯民用章,家用平康”即指贤臣显用则国家安宁。但需注意,这一释义仅见于个别古籍,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且相关网页权威性较低,可能存在释义偏差。
根据高权威性搜索结果(-6),“疍民”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族群:
“畯民”为古代生僻词,若需研究建议核查《史记》原文;若实际想了解“疍民”相关内容,可参考高权威文献(如-6)。两者字形相近但含义完全不同,需注意区分。
报摊贝玑边铺猵狭逋米不旋时称德度功乘黄朱窗扇摧锋陷阵电视系列剧蜚言枫树苓干瘪高下在手耕牛宫体供置诂经精舍孤音邯郸记寒碪活字版兼义架舌头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接穗洁脩静耳羁属九畹九英决导局囿跨时辽旷灵汉卖底麦粒肿蒙贵梦中梦觅贴儿谬官内荏乜嬉清长青蒲青羌坂穷蛤螺曲眉丰颊燃糠山雉绳床土锉师直为壮水婔説引私史天醴罤筌徒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