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心的意思、寄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心的解释

寄托心意。 汉 刘向 《说苑·谈丛》:“枝无忘其根,德无忘其报,见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於三者,吉祥及子孙矣。”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虽潜处於太阴,长寄心於君王。” 晋 陶潜 《扇上画赞》:“美哉 周子 ,称疾闲居,寄心清尚,悠然自娱。” 唐 崔曙 《对雨送郑陵》诗:“寄心海上云,千里常相见。”《云笈七籤》卷一○五:“或有栖遁冥契而不获登山者,寄心啟愿,精意向真,亦与身诣名山者无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释:

  1. 寄托心意、情感或精神

    这是“寄心”最核心的含义。指将内心的情感、思念、志向或精神追求托付、寄托于某人、某物或某事之上。例如,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书信中,将理想寄托于某项事业,或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内心的情感。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收录该词条,释义为“寄托心意”。

  2. 精神专注、心思投注

    指将全部心思和精神集中投入到某个对象或活动中,全神贯注。例如,“寄心典籍”意指专心致志于读书研究。

    来源:此义项在古典文献中常见,如《后汉书》等古籍中有类似用法,体现了心思的专注与投入。现代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虽未单列此词条,但“寄”字有“寄托(情感等)”的义项,“心”指心思、精神,组合起来可引申出此意。

  3. 寄托心灵以求超脱

    在更深的层次上,尤其在某些哲学或文学语境中,“寄心”可指将心灵寄托于某种境界(如自然、艺术、宗教等),以寻求精神的慰藉、安宁或超越现实束缚。

    来源:此意常见于古典诗文和哲学论述中,如魏晋玄学或山水田园诗派的作品,体现了古人寻求精神家园的倾向。

总结来说,“寄心”主要表达了将内心的情感、思绪、志向或整个精神世界,托付、投注或安放于外部的人、事、物或某种境界之中的意思。 它既可以是情感的外化(如寄托思念),也可以是精神的专注(如专心致志),还可以是心灵的归宿(如寻求超脱)。

网络扩展解释

“寄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寄托心意”,指将情感、期望或关注集中在某人或某事上。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基本释义
    由“寄”(寄托)和“心”(心思)组成,字面意为“将心意托付”。例如,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长寄心于君王”,表达对君王的忠诚与挂念。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情感表达,如对亲友的关怀、对目标的期许,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例如现代用法中,“春风寄心”可表达对季节变换的细腻情感。

  3. 文学引用
    古代文献中常见该词:

    • 刘向《说苑》:“寄心于三者,吉祥及子孙”;
    • 陶潜《扇上画赞》:“寄心清尚,悠然自娱”。
  4. 现代延伸
    在节日祝福或日常交流中,常以“寄心愿”形式出现,如“端午寄心愿,合家福满门”,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情感层次
    既包含个人情感寄托(如思念、期望),也涵盖精神追求,如《云笈七签》中“寄心启愿”指通过虔诚心意达成修行目标。

“寄心”兼具古典意蕴与现代适用性,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情感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阿好奥渺薄酌並駕壁钟擦卓儿承弦登盘彫飕多个恶类恶虐篝炉鬼雀含眸号啕横眼鸿都学黄苇惑变健实监斩静襟经济危机金鹿九虎捐身开眼崆峒侣腊风六牙白象慢弃迷踪失路臲卼逆诗搦搦偏举皮匠迫屑悄默齐眉席清察倾家破产清矑敧邪跧缩绕腾肉圃上首功檀奴淘炊天公条定铁扫帚脱败微功无名租侠儒携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