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闾的意思、乡闾的详细解释
乡闾的解释
亦作“鄊閭”。1.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閭”泛指民众聚居之处。《管子·幼官》:“閒男女之畜,修乡閭之什伍。”《南齐书·礼志上》:“郡县有学,乡閭立教。” 宋 王安石 《原教》:“夫妇者无失其为夫妇也,率是也有赏,不然则罪,乡閭之师,族酇之长。”
(2).家乡;故里。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少称乡閭,长闻邦国。” 宋 曾巩 《应举启》:“足跡不游於场屋,姓名不署於乡閭。” 元 秦竹村 《行香子·知足》曲:“壮岁乡閭,养志闲居。” 清 朱彝尊 《题张上舍劭竹林独坐图》诗:“十年不对乡閭竹,垞北垞南思杀6*人。” 清 汪文桂 《秋日同季弟归里和韵》:“秋深才得返鄊閭,弱弟偕行赋《遂初》。”
(3).乡亲;同乡。《后汉书·朱儁传》:“ 儁 以孝致名,为县门下书佐,好义轻财,乡閭敬之。”《旧唐书·高季辅传》:“丑言过行,见嗤於乡閭;忘义私昵,取摈於亲族。” 宋 苏辙 《巢谷传》:“予以乡閭,故幼而识之。” 明 无名氏 《白兔记·祭赛》:“乡閭来朝贺,社户保灾非。”
词语分解
- 乡的解释 乡 (鄉) ā 泛指小市镇:乡村。穷乡僻壤。 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乡。故乡。乡井。乡里(.家庭久居的地方;.同乡的人)。乡党(乡里)。乡试。 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 城 笔画数:; 部首:乙; 笔顺编号:
- 闾的解释 闾 (閭) ǘ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倚闾而望。闾里。闾巷。闾左(秦代居于里门之左的贫苦百姓)。 汇聚:尾闾(水闾汇聚之处,泄水的处所)。 笔画数:; 部首:门;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乡闾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乡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其含义深刻,主要指向古代基层的社会组织和地理空间概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乡闾"指古代社会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及其所辖区域,相当于"乡里"或"家乡"。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 行政组织单位:指周代以来"乡"(万二千五百家)和"闾"(二十五家)两级基层编制。如《周礼》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闾是最小单位,乡是更高一级的行政划分。
- 地理空间范围:引申为家乡、故里,承载着地域文化认同。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中的"田园"即乡闾意象的体现。
二、字源与结构
- 乡(鄉):甲骨文像两人对坐共食,本义为飨宴,后假借指基层行政单位。《说文解字》:"鄉,国离邑,民所封鄉也。"
- 闾(閭):从门吕声,本义为里巷大门。《释名》:"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特指里巷入口,后成为户籍管理单位。
三、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乡闾"在古代承担着核心社会职能:
- 治理单元:实行联保制度(如保甲法),负责户籍、赋税、治安管理。
- 礼教空间:通过乡饮酒礼、社祭等活动维系伦理秩序,《礼记·曲礼》载"乡闾之治,以教化为本"。
- 身份象征:科举时代考生需注明"乡贯","乡闾清议"直接影响个人声誉。
四、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乡闾"主要用于文学或史学语境:
- 保留"故乡"义(如"告老归乡闾")
- 指代传统乡土社会结构(费孝通《乡土中国》所述"熟人社会")
- 在方言中仍有留存,如闽南语称家乡为"乡里"(hiong-lí)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乡闾"词条释为"乡里;故乡"。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详述周代"五家为比,五比为闾"的行政制度。
-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在"古代文化常识"章节解析乡闾制度。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对"乡""闾"的字形本义考释。
-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论及乡闾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乡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结合古籍用例及不同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1.民众聚居之处
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此“乡闾”合称泛指百姓聚居的基层区域,常用于描述地方治理或社会结构。例如:
- 《管子·幼官》提到“修乡闾之什伍”,强调户籍管理。
- 《南齐书·礼志上》记载“郡县有学,乡闾立教”,体现基层教育制度。
2.家乡或故里
指代个人的出生地或长期居住的地方,带有情感色彩。例如:
- 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中“少称乡闾”,指年少时在家乡的声誉。
- 宋代曾巩在《应举启》中自述“姓名不署於乡闾”,表达对故里的疏离感。
3.乡亲或同乡
表示同一地区的居民或具有地缘关系的人群。例如:
- 《后汉书·朱儁传》称其“好义轻财,乡闾敬之”,描述同乡对他的敬重。
- 宋代苏辙《巢谷传》提到“予以乡閭,故幼而识之”,强调同乡之谊。
补充说明
- 词源背景:“闾”原指里巷的门,后引申为基层单位;“乡”则是更大的行政区划,二者结合后意义逐渐泛化。
- 现代使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用以表达乡土情怀或历史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3、7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板巾不男尘凡成日成夜抽筋碟子嚲翠多闻强记芳黄凤迹圪垯攻研诡质郭伋待期韩潮苏海罕漫圜府忽略虎生生护惜鯨蠟禁声卷甲束兵窠段扣角累害面夷囊缩内家捏舌头溺死暖景情悃卿宰沁沁涀涀求乞企踵拳头上立得人,肐膊上走得马全周雀台曲泉屈招纫箴日用品若敖鬼馁如醉方醒散旦舍下诗博士世传十死视印竖沟叹絶桐乳头毛穨云駃雨文学作品犀布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