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事,不从事。《管子·八观》:“什一之师,什三毋事,则稼亡三之一。”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刘绩 曰:“谓兴师役一分,则相逮者众,而为三分,是十分中有三分不事农之人,而亡税三之一矣。”
(2).犹无须。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以 少陵 之才,攻絶句即不能为 李 ,詎谓不若 摩詰 ,彼自有不可磨灭者,毋事更屑屑也。”
“毋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结合权威典籍及用例说明如下:
1. 不事,不从事
指不从事某种事务或活动。例如《管子·八观》提到“什三毋事”,意指有十分之三的人不从事农耕,强调因徭役导致劳动力流失的现象。此处的“毋事”直接对应“不从事”,反映古代社会对生产活动的重视。
2. 犹无须
表示“不需要”或“不必”。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杜甫诗时用“毋事更屑屑也”,意为杜甫的诗歌成就已足够卓越,无需再与其他诗人(如王维)作琐碎比较。此用法带有劝诫或否定的语气,常见于文学评论。
词源解析
“毋”字本义为“不要”“不可”(如“毋妄言”)或“无”(如“毋毛”指没有毛发),与“事”组合后,通过否定词强化动作或状态的缺失,构成古汉语中简洁的表达方式。
提示
该词现代汉语已不常用,多出现在古籍或学术讨论中。如需深入考证具体语境,可参考《汉典》或《管子》《诗薮》原文。
《毋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要去理会、干涉或插手别人的事情,避免惹麻烦或是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毋事》的拆分部首是“毋”和“事”,其中“毋”是一个独立的字,读音为"wú",意为“不、无”,它是由“母”和“一”组成;而“事”也是一个独立的字,读音为"shì",意为“事情”,它是由“亻”和“事”组成。
《毋事》中“毋”字的笔画数为4画,而“事”字的笔画数为8画。
《毋事》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繁露》这本书,书中有一篇名为《毋事》的文章,内容是劝告人们不要过多地插手他人的事情。后来,这个短语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并成为了一个成语。
在繁体中,这个词可以写作「毋事」,拆分部首和笔画数与简体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古时的《毋事》字可能写作「勿事」。其中,“勿”是古代的否定词,意为“不要”,而“事”则代表“事情”。虽然写法不同,但意思和现代的《毋事》相同。
1. 在工作上,我们应该懂得《毋事》的道理,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人的工作。
2. 他一向重视个人隐私,对于别人的生活他都会保持《毋事》的态度。
组词:毋害 (wú hài)、毋庸 (wú yōng)、毋敢 (wú gǎn)。
近义词:不要干涉、不要干预。
反义词:多事、多管闲事。
暴敌宝勒八象八翼鞭勒钗子超额坼兆道边悼怵邸音二笑俯取夫役感光材料亥有二首六身好在怳然黄矢恢胎火库家备笺传降割结集金城千里饥年衿耆扃键鸡犬无惊酒到脐君氏理赔茅茨不翦密修抹泪揉眼谟勋内藏蓬艾铺夫千伏谦亮七八下里庆抃轻脆任车石峦适味失张失志手额硕壮死事外动字蓊蔚吴魁五絃闲不容瞚香花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