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忿疐的意思、忿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忿疐的解释

见“ 忿懥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忿疐(fèn zhì)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忿”与“疐”二字组合而成,需结合二者的本义及古籍用例综合释义:

  1. 单字释义

    • 忿:指愤怒、怨恨。《说文解字·心部》:“忿,悁也。”段玉裁注:“忿与愤义不同。愤以气盈为义,忿以狷急为义。”即“忿”强调因不满而情绪激动、急躁。
    • 疐:本义为绊倒、跌倒。《说文解字·足部》:“疐,跲也。”徐锴系传:“足遇阻也。”引申为阻碍、困顿、停滞不前。
  2. 复合词义

    “忿疐”指因愤怒、怨恨等激烈情绪而导致行为或心志受阻碍、困顿的状态。可理解为:

    • 因忿怒而受挫:强烈的愤怒情绪使人失去理智或行动能力,如同被绊倒。
    • 忿恨郁结于心:怨恨积聚于心,难以排解,形成内心的阻滞。
    • 行事因急躁而受阻:因性情狷急(忿)导致事情进展不顺利(疐)。
  3. 古籍例证与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忿疐”有收录,释义为“忿怒而致栽跟斗。引申为感情冲动而坏事”。此释义直接点明了“忿”引发“疐”(栽跟斗/坏事)的因果关系。
    • 《康熙字典》:虽未直接收录“忿疐”词条,但对“忿”和“疐”的单独解释为理解复合词提供了基础:
      • “忿”:《康熙字典·心部》引《说文》“悁也”,又引《玉篇》“恨也,怒也”。
      • “疐”:《康熙字典·足部》引《说文》“跲也”,又引《尔雅·释言》“疐,仆也”。
      • 来源参考:《康熙字典》通行本(如中华书局影印本)。
    • 《说文解字》及注本(许慎撰,段玉裁注):提供了“忿”与“疐”最核心的本义及经典注解,是理解词源的关键。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常见版本)。
    • 《经籍籑诂》(阮元主编):作为大型训诂汇编,可能收录古籍中“忿疐”或相关单字的古注,是重要的旁证材料。
      • 来源参考:《经籍籑诂》(中华书局影印本)。
  4. 字形与字源佐证(疐)

    “疐”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脚(“止”)被绳索(“糸”或类似物)绊住之形,直观体现了“绊倒、受阻”的本义。此本义是理解“忿疐”中“疐”字引申义(情绪或行为受阻)的基础。

    • 来源参考:古文字学工具书如《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忿疐”是一个描述负面情绪(忿)引发行为或心理阻滞(疐)的古汉语词汇,强调强烈的愤怒或怨恨导致个体在行动或心理上陷入困顿、受挫的状态。其释义建立在权威辞书对单字的训释及古籍用例(如《汉语大词典》所引)之上,并得到古文字字源的有力支持。

网络扩展解释

“忿疐”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释义
    该词意为发怒、愤怒,强调情绪上的激烈反应。例如《礼记·大学》提到“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郑玄注解“懥”为“怒貌”,说明忿疐与心性修养相关。

  2. 异体字与演变
    在文献中,“忿疐”也写作“忿懫”或“忿懥”,三者互通。如《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用“忿疐”表达因愤怒导致危险的观点,而《书·多方》孔传则用“忿懫”描述夏民的逆反情绪。

  3. 文献例证

    • 儒家经典:《礼记》强调修身需克制忿疐,否则“心不得其正”。
    • 文人作品:司马光在《叙清河郡君》中形容人物“无忿懥之色”,反衬其性情温和。
  4. 相关词辨析
    需注意与“忿颣”(忿恨乖戾)、“忿鬭”(忌恨争斗)等词区别,后两者侧重行为或性格特质,而“忿疐”更偏向情绪状态。

该词现代使用较少,主要见于古籍研究或引用经典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鏊子阿堂抃跃补假操作系统长川産难酬谢麤缞斩大幅度雕瘁恩威并重風流犎牛感慨万千耕畴贯穿融会关门状憾怆黑里俏黑室假容节孝祠金兰簿局外之人剧贼兰盆蜡氏露覆懋易眉间锁门禁门梱母夫人坯户平凡破句欠账青城却老还童驱妖人中狮子溶油瑞芽萨齐玛烧琴煮鹤失格施孟市易收举送落松性苏公堤琐第偷光无可奈误乱毋盐嶰谷邪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