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迹的意思、文迹的详细解释
文迹的解释
文字所记载的事迹。《陈书·废帝纪》:“此诸文迹,今以相示,是可忍,谁则不容?”
词语分解
- 文的解释 文 é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 刺画花纹:文身。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
- 迹的解释 迹 ì 脚印:踪迹。足迹。血迹。笔迹。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迹。实迹。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 据实迹考知:“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文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语境理解。根据权威辞书及古籍用例,该词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文书档案;公文案卷
指官方文件、行政记录或历史档案。此义项强调文字的记录功能:
- 《汉书·艺文志》:"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皆掌其文迹。" 指史官掌管历史文献档案 。
- 《南齐书·百官志》:"尚书令掌知文案,凡文迹之职悉委焉。" 指尚书机构统管公文案卷 。
二、文字痕迹;书写遗留
指文字书写留下的具体形迹或象征性印记: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迹者,步处也。文迹犹言字画之形踪。" 强调文字的物质形态 。
- 《文心雕龙·练字篇》:"篆隶更迭,文迹迁流。" 描述字体演变中文字痕迹的变迁 。
补充说明
该词消亡于现代汉语体系,主因有二:
- 语义分化:"文书"(文件)、"笔迹"(手写痕迹)等词取代其功能;
- 使用局限:仅存于唐宋前文献,明清时已鲜见。
权威参考来源
-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萧子显《南齐书·百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文迹”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én jì,其核心含义为文字所记载的事迹。以下为详细解释及补充信息:
1.基本释义
“文迹”指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事迹,强调以书面形式留存的历史痕迹。例如《陈书·废帝纪》中的用例:“此诸文迹,今以相示,是可忍,谁则不容?”。
2.词源与结构
- 文:指文字、文章,如甲骨文、文言文等,可引申为书面记录。
- 迹:意为痕迹、事迹,如《汉典》解释“迹”为“前人遗留的事物”(如古迹)或“形迹”。
- 组合后,“文迹”即“文字记载的形迹”,属偏正结构。
3.应用场景
多用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描述通过文献考据历史事件的行为。例如研究某朝代时,常需依据史书中的“文迹”还原真相。
4.相关词汇
- 近义词:文献、史迹、文字记载。
- 反义词:口述历史、传说(无文字依据的事迹)。
5.其他含义
部分资料提到“文迹”可能指代人名(如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但此用法与词义无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陈书》等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固八貂陂潢便好做避正殿不洎不偏不倚沉着痛快的博典范雕虎焦原钝屯发怒冲冠腹民攻刼勾刀寡态咕量雇讬悍妇见处监官进香衿袖居産攫腾跼天促地抗对鳞鱽磿室禄粮马箠马甲柱满座没的门隟墨缞从戎慕志内刑妞妞朋戚平滑破疑前列腺钎子起身劬瘁趋侍柔调三恶食实封斯鞅铁路支线鳀瀛脱险晩景舞蹈遐迹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