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未亡人的意思、未亡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未亡人的解释

(1).旧时******的自称。《左传·成公九年》:“ 穆姜 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犹有望也!’” 杜预 注:“妇人夫死,自称未亡人。”《梁书·武帝纪上》:“ 宣德皇后 令曰:‘西詔至,帝宪章前代,敬禪神器于 梁 。明可临轩遣使,恭授璽紱,未亡人便归于别宫。’”《旧唐书·哀帝纪》:“又矫宣皇太后令曰:‘……定大计者安社稷,纂丕图者择贤明,议属未亡人,须示建长策。’” 清 吴嘉纪 《江都池烈女诗》:“朝为未嫁女,暮称未亡人。”

(2).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雷曹》:“ 乐云鹤 夏平子 ,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 夏 ﹞遗襁褓子及未亡人, 乐 以时恤诸其家。” 茅盾 《泡沫·赵先生想不通》:“ 赵先生 听声音就知道一个是他的老二,一个是刚刚十九岁就已经成了‘未亡人’的他的大媳妇。”亦省作“ 未亡 ”。 唐 张说 《鄎国长公主神道碑》:“其后,君子晨歌,夫人昼哭,未亡为穪,生意尽矣。” 清 钱谦益 《母方氏仍前封》:“幸藐孤之有成,崭然头角;悲未亡之后死,閲此岁时。真古今节孝之所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未亡人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积淀的称谓词,其核心含义指代丧夫的女性,即寡妇。以下从语义、词源及使用场景三方面展开分析:

  1. 基本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亡人”指“丈夫去世后尚未再婚的妇女”,强调女性在配偶亡故后的身份状态。该词源于古代社会伦理观念,隐含“残留生命以守节”的旧时礼教色彩。

  2. 词源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九年》:“未亡人不夭死,敢忘君命?”(来源:中华书局《左传注译》),原为寡居诸侯夫人的自称,后泛化为民间通用称谓。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考证其用法与宗法制度相关。

  3. 现代语义扩展

    当代语境中,“未亡人”除传统字面意义外,在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象征性含义。例如台湾作家简媜曾以“精神未亡人”比喻失去文化根基的群体(来源:联合文学出版社《烟波蓝》),体现词汇的隐喻延伸。

  4. 使用场景与规范

    现代汉语书面语仍保留该词,但口语中因伦理观念变迁已较少使用。官方文书如《民法典》采用“丧偶妇女”等中性表述(来源:中国法律出版社《民法典释义》),反映语言的社会适应性调整。

网络扩展解释

“未亡人”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演变:

  1. 词源与定义
    “未亡人”最早出自《左传·成公九年》,指寡妇的自称,字面意为“尚未跟随亡夫而去的人”,隐含对亡夫的忠诚与哀思。传统上,该词特指女性丧偶者,如《梁书》中记载的“未亡人便归于别宫”,即寡妇的谦称。

  2. 历史用法
    古代社会强调“夫为妻纲”,寡妇常以“未亡人”表达守节之意,如清代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中“未亡人欠一死耳”,体现旧时伦理观念。杜预注《左传》时明确解释:“妇人夫死,自称未亡人”。

  3. 现代扩展与争议
    现代用法中,“未亡人”逐渐泛化为对丧偶者的统称,部分语境下也用于男性,但这一用法存在争议。权威辞书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仍将其定义为“旧时寡妇的自称”。

  4. 常见误解
    需注意该词不可望文生义为“幸存者”,其核心含义始终与丧偶相关。钱钟书在《围城》中曾以“未亡人”暗喻亡国奴,属于文学引申。

  5. 文化延伸
    当代网络语境中,“未亡人”有时被用于情感表达,如“心里有座坟,葬着未亡人”,象征对逝去情感的追忆。

传统上,“未亡人”是寡妇的谦称,体现古代伦理;现代用法虽偶有扩展,但核心仍围绕丧偶者身份。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背心徧举参驳缠陷成群结伙逞誉敦害額颡发电量蜚语蜂鹤焚毁粪土臣蚨母芙蓉国格林童话隔子工农联盟管鲍蓇葖黄土会场滹沱鸡毛文书经像郡君老怯临军对阵霖霔六安茶门匠迷惑汤目翫难更仆数难住普率葺理芹舍全卦子山包海汇声纽绅商时乖运蹇拾青时网书僮司傅素面素沫簑笠淘潠天统颓溏维梢卧虎五校仙馆飨象小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