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未亡人的意思、未亡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未亡人的解释

(1).旧时******的自称。《左传·成公九年》:“ 穆姜 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犹有望也!’” 杜预 注:“妇人夫死,自称未亡人。”《梁书·武帝纪上》:“ 宣德皇后 令曰:‘西詔至,帝宪章前代,敬禪神器于 梁 。明可临轩遣使,恭授璽紱,未亡人便归于别宫。’”《旧唐书·哀帝纪》:“又矫宣皇太后令曰:‘……定大计者安社稷,纂丕图者择贤明,议属未亡人,须示建长策。’” 清 吴嘉纪 《江都池烈女诗》:“朝为未嫁女,暮称未亡人。”

(2).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雷曹》:“ 乐云鹤 夏平子 ,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 夏 ﹞遗襁褓子及未亡人, 乐 以时恤诸其家。” 茅盾 《泡沫·赵先生想不通》:“ 赵先生 听声音就知道一个是他的老二,一个是刚刚十九岁就已经成了‘未亡人’的他的大媳妇。”亦省作“ 未亡 ”。 唐 张说 《鄎国长公主神道碑》:“其后,君子晨歌,夫人昼哭,未亡为穪,生意尽矣。” 清 钱谦益 《母方氏仍前封》:“幸藐孤之有成,崭然头角;悲未亡之后死,閲此岁时。真古今节孝之所难。”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未亡人”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演变:

  1. 词源与定义
    “未亡人”最早出自《左传·成公九年》,指寡妇的自称,字面意为“尚未跟随亡夫而去的人”,隐含对亡夫的忠诚与哀思。传统上,该词特指女性丧偶者,如《梁书》中记载的“未亡人便归于别宫”,即寡妇的谦称。

  2. 历史用法
    古代社会强调“夫为妻纲”,寡妇常以“未亡人”表达守节之意,如清代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中“未亡人欠一死耳”,体现旧时伦理观念。杜预注《左传》时明确解释:“妇人夫死,自称未亡人”。

  3. 现代扩展与争议
    现代用法中,“未亡人”逐渐泛化为对丧偶者的统称,部分语境下也用于男性,但这一用法存在争议。权威辞书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仍将其定义为“旧时寡妇的自称”。

  4. 常见误解
    需注意该词不可望文生义为“幸存者”,其核心含义始终与丧偶相关。钱钟书在《围城》中曾以“未亡人”暗喻亡国奴,属于文学引申。

  5. 文化延伸
    当代网络语境中,“未亡人”有时被用于情感表达,如“心里有座坟,葬着未亡人”,象征对逝去情感的追忆。

传统上,“未亡人”是寡妇的谦称,体现古代伦理;现代用法虽偶有扩展,但核心仍围绕丧偶者身份。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歧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未亡人》的意思

《未亡人》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指的是尚未寡居的妇女,即指尚未丧偶的已婚女性。这个词常常用于形容尚有丈夫在世但生活缺乏照顾或陪伴的女性。

《未亡人》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未亡人》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和“女”,其中“⺮”是汉字中的一个部首,表示竹子,而“女”则是表示妇女的部首。

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是2画,“未”是5画,“人”是2画。

《未亡人》的来源和繁体

《未亡人》一词源自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古代的小说、戏剧和传记中,常以《未亡人》来描述尚有丈夫在世却缺乏关爱的女性形象。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为「未亡人」。

《未亡人》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而《未亡人》这个词的古时写法为「未亡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未亡人》的例句

1. 她丈夫出差已经半个月了,我们可以称她为一位《未亡人》。

2. 她的丈夫去世后,她成为了真正的亡人,不再是《未亡人》了。

《未亡人》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未婚女、亡夫、孀妇、守寡。

近义词:幼妇、寡居妇女。

反义词:亡夫、已丧夫、丧夫之妇。

别人正在浏览...

白水真人宝玦罢秩奔水惼心臣使吹乐篡器毳帘措大珰珠覩事粉面含春父权制肛瘘高阜圪溜更漏子虾蟆镜鹤城黄策花押会能火海刀山活租接援惊诡禁约塉确居址凯奏口钳篮子略意两搀利喙赡辞岭梅流天率服铓锣逆畜女德烹餁普及版讫息苒蒻入灭三薰纱幮食管石谼收附手眼顺俟铜镪媮堕退笔冢枉尺直寻仙尘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