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阍的意思、扣阍的详细解释
扣阍的解释
叩击宫门。吏民向朝廷有所陈述申诉。 宋 岳珂 《桯史·周益公降官》:“屏居田野,不自循省,而诱致狂生,扣閽自荐,以覬召用。”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一:“ 燕云 之伐兴, 处厚 之姪孙 尧臣 ,以布衣诣京师,扣閽上书,力陈不可。”
词语分解
- 扣的解释 扣 ò 用圈、环等东西套住或拢住;把门扣上。 衣纽:衣扣。 绳结:绳扣儿。 把器物口朝下放或覆盖东西:把碗扣在桌上。 相符,符合:扣题(符合题义)。 强留:扣押。 从中减除:扣除。扣发(?)。 敲击:
- 阍的解释 阍 (閽) ū 宫门:叩阍。司阍(看门的)。阍闼(宫中小门)。 守门,守门人:阍者。阍人。阍寺。 笔画数:; 部首: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扣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的司法申诉制度密切相关。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词义解释
“扣阍”指古代吏民因冤屈或紧急情状,直接前往皇宫门前敲击宫门或登闻鼓,向皇帝申诉冤情或陈告急务的行为。
- 扣:本意为敲击、叩击。在此引申为敲击宫门或登闻鼓以引起注意、发出诉求的动作。
- 阍:本指宫门、天门,也指守门人。在此特指皇宫的大门,是皇权的象征和禁地入口。因此,“扣阍”的核心动作发生在皇宫大门之外,目标是直达天听。
二、 分字详解
- 扣:
- 基本义:《说文解字》释为“牵马也”,后引申出“敲击”、“叩打”之义,如“扣门”、“扣钟”。
- 在“扣阍”中的含义:取其“敲击”之意,指以行动(敲击宫门或鼓)发出声音信号,表达申诉的强烈意愿和急迫性。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阍:
- 基本义:《说文解字》释为“常以昏闭门隶也”,本指黄昏时关闭城门的小吏(阍人),后引申指宫门。
- 在“扣阍”中的含义:特指皇宫的正门,是臣民能够最接近最高皇权的地方。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三、 历史背景与制度关联
“扣阍”行为与古代的“登闻鼓”制度紧密相连。自晋代甚至更早(如传说中的“尧设敢谏之鼓”)就有在宫门外设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的做法。历代不断完善:
- 汉代:有“路鼓”之设。
- 魏晋南北朝:正式称为“登闻鼓”。
- 唐代:设匦使院,有“伸冤匦”,武则天时期尤为重视。
- 宋代:设登闻鼓院、登闻检院,专门受理“扣阍”案件,制度最为完备。来源:《中国法制史》(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唐六典》、《宋史·职官志》相关记载。
四、 行为性质与意义
- 非常规申诉渠道:是普通百姓或下级官吏在常规司法途径(地方官府、刑部、大理寺等)无法解决冤屈或遇到紧急情况(如重大军情、天灾)时,采取的直接向最高统治者申诉的终极手段。
- 皇权干预的体现:皇帝通过允许“扣阍”,展现其“体察民情”、“为民做主”的形象,也是皇权对官僚司法体系进行监督和干预的一种方式。
- 风险与限制:由于皇宫是禁地,“扣阍”行为本身带有极大风险,可能被视为惊扰圣驾。历代对“扣阍”的条件(如确系冤屈、常规渠道已穷尽)、程序(如须投状)和处罚(诬告者重惩)都有严格规定。来源:《中国古代司法制度》(陈光中、沈国峰著,群众出版社)。
“扣阍”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色的词汇,意指吏民敲击皇宫大门(或登闻鼓)向皇帝直接申诉冤情或急务。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在官僚司法体系之外,为伸张正义、直达天听而保留的一条特殊通道,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重要窗口。
网络扩展解释
“扣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两部分:
-
字义解析
- 扣:此处通“叩”,意为敲击、叩击。原指用环状物套住(如扣门),但古汉语中常与“叩”通用,表示敲击动作。
- 阍:指宫门或守门人,如《周礼》中“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
-
词义延伸
合指“叩击宫门”,特指古代百姓或官员通过敲击宫门直接向朝廷申诉冤屈的行为。这一行为属于古代直诉制度,如唐代的“邀车驾”、明清的“叩阍”制度,通常需承担一定风险(如《大清律例》规定需实情方可免罚)。
示例用法
明代魏禧《大铁椎传》中“扣其乡及姓字”的“扣”即询问义,而“扣阍”更侧重通过宫门传递诉求的具象动作。
别人正在浏览...
白炉子摆弃半无産阶级卑弱辨眼不羁之才不欺闇室侪居长吟超手游廊逴优雏型麤麤粹要打蔟大雨倾盆彫伤蠹蝎奋鬣浮沤钉府司耿挺公共关系意识勾搭够瞧光导纤维故历过社函弘笏床诲色糊里糊涂降责激嚁鸡骇基网匡岭亏空狼豪梨果凌侮凛遵乱名鸾姿赂献履性没下颔的话排涝蟠夔饶美三查三整尚未勺口晚飔唯诺险厄饷餽乡试先知谢女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