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除外患。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臣闻帝王之治,攘外必先安内。” 清 黄遵宪 《大狱》诗之一:“阴谋图一逞,攘外计何愚。” 郑振铎 《集外·漩涡》:“ 中国 的内乱全都是帝国主义者们在作祟,在暗地里指挥着。所以要安内必须先攘外。”
“攘外”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rǎng wài,其核心含义是排除外患,常指抵御外来侵略或解决外部威胁。
基本定义
“攘外”源自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中的“攘外必先安内”,意为通过稳定内部来应对外部威胁。词中“攘”指排除、抵御,“外”即外部势力或危机。
用法与搭配
历史与扩展
这一概念在近代常被用于讨论国家治理。如郑振铎提到:“中国的内乱需先攘外”(《漩涡》),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抵御外敌的重视。
例句参考
“攘外”多用于政治或战略语境,强调应对外部威胁的主动性,且常与内部治理结合讨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攘外》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排除外敌、驱除外来侵略者、保护国家安全。
《攘外》的拆分部首是手,拆分笔画数为7画。
《攘外》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上篇》:“况复有大道至简而易也,其用典则告诸外助以动静之真,是故攘外而安内。”意为排除外患以确保内部安定。
《攘外》的繁体字为「攘外」。
古时汉字中的《攘外》可写作「攘外」。在古代字体中,字形形态可能存在差异。
1.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必须要做好攘外工作。
2. 攘外亦是安内的基本策略。
1. 攘外才能安内
2. 攘除外患
3. 攘清扬自守
排除外患、驱敌外畏、防患于未然、抗外侵
纳外是策、纳贤纳士、外患未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