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裙上的皱褶。 南朝 梁简文帝 《采桑》诗:“忌趺行衫领,熨斗成裙襵。”
“裙襵”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衣裙上的皱褶,常用于描述古代服饰的细节。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简文帝的《采桑》诗:“忌趺行衫领,熨斗成裙襵”,通过熨烫工艺使裙摆形成规整的褶皱。
词源与用法
该词由“裙”(下裳)和“襵”(折叠、皱褶)组合而成,强调衣物通过折叠或熨烫形成的纹理。古代文献中多用于诗词描写服饰工艺。
与“裙襕”的区分
需注意与“裙襕”(qún lán)区别:后者指裙幅、车帷或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如《宋史·舆服志》中描述车饰、《梦溪笔谈》提及鳖甲结构)。
现代适用性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研究。若需描述衣物褶皱,更常用“裙褶”“皱襞”等词。
裙襵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古代士人所穿的装饰性附属物品,类似于现代的裙襬。裙襵通常是在裙子的下方加上一层较短、较宽的布料,用来增加裙子的立体感和装饰效果。
裙襵由“衣”和“尸”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4画。
裙襵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现已较少使用。在繁体字中,裙襵的写法为「裙襪」。
在古代,裙襵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书写风格,它可能会写作「裙襪」、「裙襋」等变体。
1. 她穿着一条精美的裙襵,显得格外华丽。
2. 那位古代士人的裙襵上绣着精美的花纹。
裙襵没有常见的组词用法,因为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有限。
裙襵的近义词包括裙襬、裙摆等,它们都指的是裙子下方的装饰性部分。
裙襵的反义词可以是没有装饰性的平摆裙,也可以是没有裙襵的裤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