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寻捕捉。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吏捕索掣顿,不以道理。”《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别使两将募兵下县,有赂者见免,无者见取,贫弱者多,乃至於窜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猎鸟兽。”
根据权威汉语词典的查证结果,"捕索"一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未被收录为独立词条。该词可能属于古汉语用法或特定语境下的组合词,现从字源与古文献角度分析如下:
捕
《说文解字》释为"取也",本义为捉拿、缉拿。现代汉语中保留"逮捕""捕捉"等用法,强调对人或物的强制性获取。
例:《汉书·灌夫传》:"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
索
《说文解字》释为"草有茎叶可作绳索",引申为搜寻、求取。如"搜索""索求"等词均含主动探寻之义。
例:《史记·秦始皇本纪》:"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捕索"作为动词短语见于部分明清文献,表义侧重追捕搜查的双重行动:
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收录,当代规范文本建议使用"搜捕"(如"展开全面搜捕")或"追缉"(如"跨省追缉逃犯")等标准术语。
权威参考资料:
注:因该词属非规范词汇,未提供在线词典直链。建议通过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在线"平台(www.cp.com.cn)或汉典网(www.zdic.net)验证单字释义。
“捕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捕索指“搜寻捕捉”,由“捕”(捕捉)和“索”(搜寻)两个动词并列组成,强调通过搜索手段进行抓捕的行为。例如《盐铁论》中“吏捕索掣顿,不以道理”即描述官吏粗暴搜捕的情景。
古籍引用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如: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带有强制性的搜寻行为,常见于历史叙述或文学作品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部分资料(如)提到“比喻掌握事物关键”,但此说法缺乏古籍佐证,可能为现代误读。建议以权威文献中的“搜寻捕捉”为核心释义。
白饼苞杞必操胜券拨去猜虐采缬骋伎宸垣黐胶除关大家畜单味垫本独苗敦竺放班分别门户干基革皮隔山光范孤本沽酒豪汰横翥魂慙色褫甲苯假日捐怨客唁旷爽辽天鹤临风对月灵敏没了当蒙辜磨牛牛宿扑腾腾虔诚企喻上联上停事物竖人缩退踏槐花贪庸探子推杯屯长托跋亡羊补牢宛黄纬线雾鬓五禁无乃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