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杞梁妻的意思、杞梁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杞梁妻的解释

(1). 春秋 齐 大夫 杞梁 之妻。或云即 孟姜 。 杞梁 ,名 殖 (一作 植 )。 齐庄公 四年, 齐 袭 莒 , 杞梁 战死,其妻迎丧于郊,哭甚哀,遇者挥涕,城为之崩。后演为 孟姜女 哭长城的传说故事。《礼记·檀弓下》:“ 齐庄公 袭 莒 于夺, 杞梁 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 庄公 使人弔之,对曰:君之臣不免於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於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孟子·告子下》:“ 华周 杞梁 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孙奭 疏:“或云 齐庄公 袭 莒 ,逐而死,其妻 孟姜 向城而哭,城为之崩。” 汉 刘向 《列女传·齐杞梁妻》:“ 杞梁 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前蜀 贯休 《杞梁妻》诗:“ 秦 人筑土一万里, 杞梁 贞妇啼呜呜。”

(2).歌曲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杞梁妻》, 杞植 妻妹 明月 之所作也。 杞植 战死,妻叹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生人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 杞 都城感之而頽,遂投水而死。其妹悲其姊之贞操,乃为作歌,名为《杞梁妻》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杞梁妻是汉语典故词汇,特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杞梁(又名杞殖)的妻子,其事迹以“哭夫崩城”的传说为核心,成为古代贞烈女性的象征。以下从词义、典故源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释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

杞梁妻

指春秋时齐大夫杞梁之妻。相传杞梁战死,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后为孟姜女故事的原型。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4册,第618页(ISBN:9787543200471)

该词专指历史/传说中因哀恸亡夫而感天动地的女性形象,引申为对丈夫忠贞不渝、情感深挚的典范。


二、典故源流与记载

  1. 原始记载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杞梁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其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遂吊诸其室。

      (此为最早史实记载,无“哭城”情节)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春秋左传注》(ISBN:9787101001703)

  2. 哭城传说定型

    • 西汉·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杞梁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十日而城为之崩。

      来源:中华书局《列女传译注》(ISBN:9787101052170)

  3. 文学演变

    • 唐代《琱玉集》引《同贤记》:杞梁妻名仲姿,哭倒长城。

      (故事与秦长城结合,演变为“孟姜女”原型)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敦煌变文集校注》(ISBN:9787532528764)


三、文化象征与影响

  1. 贞烈典范

    汉代起被纳入儒家贞节伦理体系,如曹植《黄初六年令》:“杞妻哭梁,山为之崩。”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曹植集校注》(ISBN:9787020003427)

  2. 文学母题

    典故常见于诗词,如李白《白头吟》:“城崩杞梁妻,谁道土无心。”

    来源:中华书局《全唐诗》卷二十

  3. 民俗转化

    唐宋后与“孟姜女”传说融合,成为民间哭灵、崩城叙事的核心符号。

    来源: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2588485)


学术考辨要点

结论:杞梁妻作为文化符号,承载了从史实到传说、从伦理教化到民间叙事的多层意涵,其词义本质是对“贞烈哀恸”这一文化原型的指代。

网络扩展解释

“杞梁妻”是中国古代一个兼具历史与传说色彩的典故,其含义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显著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历史起源(春秋时期)

杞梁妻最早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杞梁是齐国将领,在攻打莒国时战死,其妻(未记载姓名)迎丧时拒绝齐庄公在郊外吊唁,要求以正式礼仪祭奠。这一情节展现了她对礼法的坚守和刚烈性格,并无“哭城”“崩城”等传奇内容。

二、情节演变(战国至汉代)

  1. 哭夫与崩城:战国《礼记》和《孟子》增加了“哭之哀”的情节,西汉刘向《说苑》首次提到杞梁妻“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列女传》进一步描述她投淄水殉夫。此时故事重心转向悲剧色彩,强调贞烈。
  2. 社会背景:汉代儒家礼教强化,杞梁妻成为贞洁烈女的典型,故事被赋予道德教化意义。

三、传说转型(唐代以后)

唐代贯休《杞梁妻》诗将故事背景改为秦朝,杞梁变为筑长城役夫,其妻哭倒长城。这一改编将矛头指向秦暴政,并融入“孟姜女”元素,形成“哭长城”的民间传说。明代因修长城引发民怨,传说进一步流传,成为反抗暴政的象征。

四、文化意义

  1. 道德象征:从守礼妇人到贞烈女性,反映古代对女性角色的期待。
  2. 文学母题:为后世诗词、戏曲提供素材,如《孟姜女》传说被列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
  3. 历史与虚构交织:展现真实事件如何通过艺术加工演变为传奇,体现民众对战争、劳役的批判。

五、其他解释

部分文献提到“杞梁妻”为古曲名(如晋代《古今注》),或作为成语形容妻子为夫牺牲,但此用法较少见。

“杞梁妻”最初是历史人物,后经文学演绎成为兼具道德教化与反抗精神的传说符号,其演变过程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

别人正在浏览...

倍洒别枝波靡不易常象潮鸡尘忝串铃除服即吉怠工弹泪隄垸多此一举鹅肠芳尘台非物质文化奉公正己工女纶巾羽扇归论寒碧画堂春羁厄金猴吉普车积时累日聚唇聚居魁品阔匾拉插揽载疗养院例封伶丁蘦星凛若冰霜络腮胡子旅路泯除淖湴凝尘泮林革音蒱博墙基犍为轻金属清凉宫寝帐曲直溶溶脉脉实谱四马讨绝题本王侯孙瓦影龟鱼未艾下苑下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