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然不 ”。是与非,是与不是。《荀子·解蔽》:“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荀子·哀公》:“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 王先谦 集解:“然不,犹‘然否’,与‘取舍’对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或曰:‘ 儋 即 老子 。’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汉 王充 《论衡·定贤》:“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
“然否”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rán fǒu,其核心含义为“是与非,是与不是”。以下是详细解释:
现代汉语中,“然否”多用于书面或学术讨论,例如哲学、逻辑学领域中对命题真伪的探讨。口语中则常以“是否”“对不对”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荀子》《史记》等典籍。
《然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事情是否如此,是否属实。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然」和「否」。
「然」字的拆分部首是「火」,它的总笔画数是12划。
「否」字的拆分部首是「一」,它的总笔画数是7划。
成语「然否」最早出自《庄子·养生主》篇:“谓然与否者,去彼取此者也。”这句话意思是说,「然」是指肯定的、正确的意思,而「否」是指否定的、错误的意思。
另外,在繁体字中,「然」字的写法为「燃」,「否」字的写法为「厥」。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然」字的写法为「爇」,「否」字的写法为「篾」。
1. 他说的话是真是假,我们还需要再确认一下然否。
2.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尽管说出来,我会认真听取然否。
组词:然后、因然、应否。
近义词:是非、真假、对错。
反义词:是、是非、是非曲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