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耐燃烧的矿物,多指石棉。《政和证类本草》卷五引《图经本草》:“不灰木出 上党 ,今 泽潞 山中皆有之,盖石类也。其色青白如烂木,烧之不然,以此得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蜀 ﹞有不灰木,烧之则然,良久而火灭,依然木也。”
不灰木,是汉语中对一种特殊矿物的古称,现代矿物学中对应的是石棉。其名称形象地概括了该物质的核心特性:
字面含义与核心特性:
文献记载与认知: 该名称在古代文献,特别是本草类著作中有明确记载。最著名的记载见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本草纲目·石部》中,“不灰木”被列为一种药物,描述了其产地(如西域、南海)、形态(“色青白如烂木”)、特性(“烧之不燃”)以及当时的药用价值(如解烦热、治热痱疮等)。这反映了古人对这种特殊矿物耐火性和纤维形态的深刻认识。来源:《本草纲目》(李时珍)
现代科学认知: 从现代矿物学角度看,“不灰木”即石棉。石棉是商业性术语,指具有高抗张强度、高柔韧性、耐化学和热侵蚀、电绝缘以及可纺性的天然纤维状硅酸盐矿物的统称。其“不灰”(耐火)的特性源于其硅酸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似木”(纤维状)的特性则是其晶体呈细长纤维状集合体的物理形态表现。
“不灰木”一词,生动地描绘了石棉这种矿物耐火不燃(不灰)和纤维似木(木)的两大核心特征,是中国古代基于观察对其进行的形象命名,并在《本草纲目》等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和描述。来源:《本草纲目》(李时珍)
“不灰木”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不灰木”主要指一种耐燃烧的矿物,即石棉。其名称来源于“烧之不燃”的特性,古代文献如《本草图经》记载其“色青白如烂木,烧之不然(燃)”。
物理性质
石棉属于硅酸盐类矿物(角闪石石棉),呈纤维状集合体,颜色多为白色、灰色或淡绿色,质地柔软且富有弹性,具有耐高温、耐酸碱的特性。
分布与用途
主要产于中国山西、四川等地,古代常用于制作防火材料或装饰品。
在传统医学中,不灰木作为药材有以下特点:
需注意,个别低权威性资料将“不灰木”解释为木材色泽特征(如明亮无灰暗色调),但主流文献及权威来源均指向石棉类矿物。
傲雪欺霜百官图半日制学校本地人不落眼鄽居戳脊梁摧毁淬厉大手跕蹝法吏费本封蔽風流人物腐窳革面洗心共持钩胶怪诡顾恨荒郊江津娇性诘究诘诮进辇觐岳磕搭蓝婆栏栅麟止龙战玄黄掳抢眉目麪塑鸣吒评吊青箱家琼珶求心器猷全卦子全制冗贱柔愿赛场山宫熟铁宿契贪残痰喘堂矞憳忒跳白果晚谬晼晚香氛鲜绿咸阳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