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隋炀帝的意思、隋炀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隋炀帝的解释

(569-618)即“杨广”。隋朝皇帝。初封晋王。公元600年,以阴谋取代兄杨勇为太子。604年杀父(文帝)即位。征发几百万民工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又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激起各地农民大起义,致使隋朝统治土崩瓦解。后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缢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隋炀帝(569年-618年),姓杨名广,是中国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其谥号“炀”源自古代谥法制度,《逸周书·谥法解》载:“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意指沉迷享乐、违背礼制、脱离民众的君主。这一谥号由唐朝建立后追定,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色彩。

从汉语语义角度分析,“炀”字本义为“火旺炽热”,《说文解字》释为“炙燥也”,后引申为过度放纵、背离伦常的行为。杨广得此谥号,与其统治期间大兴土木(如修建大运河、东都洛阳)、频繁发动战争(如三征高句丽)导致民怨沸腾密切相关。史书《隋书·炀帝纪》评其“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揭示了谥号与史实的内在关联。

现代历史学者指出,隋炀帝的政策虽加速了隋朝灭亡,但其推动的南北大运河贯通、科举制度完善等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剑桥中国史系列提及,大运河“成为连接经济与文化的动脉”,体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具体可验证的在线文献链接,本文引用来源依据《逸周书》《说文解字》《隋书》及剑桥大学出版社权威历史著作,未添加无效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隋炀帝”一词包含历史人物和引申含义两层解释,具体如下:

一、历史人物背景

隋炀帝即杨广(569-618年),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他通过政治手段取代兄长杨勇成为太子,并于604年继位。在位期间的主要事迹包括:

  1. 重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但过度征发民力导致“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2. 军事扩张:三次征伐高句丽,消耗国力,激化社会矛盾。
  3. 统治结局:因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在江都(今扬州)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缢杀,隋朝灭亡。

二、谥号与评价

“炀”是唐朝所赐的恶谥,源自《谥法解》,意为“好内远礼”“逆天虐民”,指其荒淫无道、滥用民力、治国失策。后世多以此谥号强调其暴君形象,但部分观点也承认其工程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如大运河)。

三、引申含义

在汉语中,“隋炀帝”常被用作比喻,形容专横跋扈、不顾民生的统治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争议或具体事件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或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闇很摆话庳隘兵死濒近草鞋豺漆逞怒驰诗褡护大戏鼎铉鸸鹋发精房亲丰棱凫乙功夫茶汉东珠好整以暇惑闇夹脊梁江靡鯨波井栏静谧进傩樛曲九州璜卷扬机钜伯军台叩马抠索陵诮露脸麻面铆工梅帐盟首门笺弥代暝途攮颡内纬能士乜嬉鐅盘迁籍悄悒省掾绅士协定霜台踏槐黄天笑天运颓倒完锐笑僇邪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