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匣,竹箱。 清 唐孙华 《再哭姜西溟》诗:“畴昔所著书,笥櫝犹缄藏。”
“笥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由“笥”和“椟”两个单字组成,需结合各自的含义理解:
笥(sì)
指古代用竹、苇等编制的容器,主要用于盛放衣物或食物。例如《礼记·曲礼》提到“笥”为装衣物的竹器,《尚书·说命》中则有“衣裳在笥”的用法。
椟(dú)
原指木匣、木柜,后泛指盒状容器。典故“买椟还珠”(《韩非子》)中的“椟”即指装珍珠的精美木盒。
组合含义
“笥椟”合用可理解为储藏物品的竹木容器,属于古代生活用具的统称。在文献中,这类词常被引申为“珍藏之物”或“未展露的事物”。例如《论语》中“韫椟而藏”即以“椟”比喻隐藏的才能或宝物。
需注意,该词现代已不常用,具体语境需结合古籍原文分析。若您是在阅读古文时遇到此词,建议进一步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准解读。
《笥椟》是指保存衣物和日常用品的橱柜或箱子,它是古代居民储物的重要家具之一。
《笥椟》的拆分部首是竹(⺮)和木(木),其中“笥”是由竹和巳组成,有9画;“椟”是由木和士组成,有10画。
《笥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说明》中,其原意是储存、保管的容器。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储物柜、箱子。
《笥椟》的繁体字为「箷櫃」。
古代汉字写法中,《笥椟》分别写作「笥」和「櫝」。
1. 我将新买的衣服都放进了笥椟里。
2. 老祖宗留下的贵重物品都保存在家族的笥椟中。
组词:衣橱、箱子、收纳柜
近义词:柜子、橱柜
反义词:散乱、混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