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绢的意思、税绢的详细解释
税绢的解释
古代征收绢的赋税。《宋史·食货志上三》:“其后和买并税绢,匹皆输钱千五百。”
词语分解
- 税的解释 税 ì 国家向企业或集体、个人征收的货币或实物:税收。税额。税款。税率。税法。税制。税务。 姓。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 绢的解释 绢 (絹) à 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物:绢本。绢花。绢素。手绢儿。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税绢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以绢帛作为实物税征收的特定税种,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 税
本义指田赋,后泛指国家征收的财物。《说文解字》释:“税,租也。从禾兑声”,强调其与农作物征收的关联性。
- 绢
指以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说文解字》称:“绢,缯如麦䅌”,汉代《急就篇》注“绢即䌷之厚者”,说明其质地特性。
二、历史制度内涵
税绢作为实物税的重要形式,集中体现于唐代“租庸调制”:
- 征收标准:每丁每年纳绢二丈、绵三两(《唐六典·户部》),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通典·食货六》)。
- 功能定位:庸调部分以绢帛代役,实现“输庸代役”的劳役转化机制(《旧唐书·食货志》)。
- 经济意义:反映自然经济下“钱帛兼行”的货币体系,绢帛兼具流通与赋税双重职能(《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
三、制度演变
宋代“两税法”虽改征钱帛,但税绢仍存:
- 折变制度:官府将税绢折为钱币或其他实物征收(《宋史·食货志》),导致“折变诛求,民不堪命”(《文献通考·田赋考》)。
- 区域特例:江南地区延续“夏税绢”专项(《梦溪笔谈·官政》),直至明代“一条鞭法”方渐废止。
四、文化延伸
税绢制度深刻影响社会经济:
- 纺织业推动:催生家庭纺织业“夜浣纱而旦成布”(《盐铁论·园池》)。
- 赋税文学意象: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揭露税绢积弊。
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杜佑《通典·食货典》(浙江古籍出版社)
- 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中华书局二十四史)
- 马端临《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十通本)
-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税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解析如下:
1.基本定义
税绢指古代以绢帛作为实物税征收的赋税形式,属于官府向民众征收的财物之一。其中“税”指税收,“绢”为丝织品,合称即表示以绢抵税的制度。
2.历史背景与演变
- 起源:古代官府常接受绢帛作为纳税方式,尤其在宋代较为典型。例如《宋史·食货志》记载:“其后和买并税绢,匹皆输钱千五百”,说明宋代税绢逐渐从实物税转向货币化,每匹绢需缴纳1500文钱。
- 功能:绢帛因质地轻薄且易于储存运输,成为重要的税收媒介,兼具实用价值和货币等价物属性。
3.延伸含义
税绢不仅是具体的税种,也象征官府对民众的赋税征收行为,反映了古代以实物为主的税收体系特点。
4.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讨论古代经济制度时,例如分析宋代赋税政策、实物税向货币税过渡等议题。
税绢是古代以绢帛为载体的实物税,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象征意义,其演变过程体现了赋税制度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宋史·食货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感天地鼇掷鲸呿百工百六掾宝货逼供信兵防逼狭草码骋姿淳固出牌代人躭玩的达啑盐指端操法幢敷译各行其志宫官供品钩深致远国立过热含经鸿池画采荒谬驾临兼域肌腹济美荆葵肌髓极阳卷末科格客田狂荡率教妙婧秘而不宣明亮亮栖霞旗装衢鼓攘头三献官穑臣森郁宿责坦噶尼喀湖挑精为所欲为闻説无所不为缃梅心地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