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的标准,诗的典范。 明 陆深 《春雨堂随笔》:“‘天地开闢,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羣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 舞阳 。’此 司马宣王 《过温歌》,宜入诗準。”
“诗准”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文学领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诗准”指诗的标准或典范,常用于评价诗歌是否符合传统或经典规范。例如明代陆深在《春雨堂随笔》中提到司马懿(司马宣王)的《过温歌》时,认为其“宜入诗准”,即符合诗歌典范。
明代陆深在《春雨堂随笔》中引用司马懿的《过温歌》作为示例,诗句“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等体现了雄浑气势,被视作符合“诗准”的典范。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古典文学研究或古籍注释中,用于强调诗歌的规范性。
“诗准”与“诗法”“诗格”等概念类似,均指向诗歌创作的标准,但更侧重对经典作品的参照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春雨堂随笔》原文或相关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诗准》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诗歌的准确性或准则。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一首诗歌是否符合诗歌创作的标准和要求。
《诗准》由两个汉字组成:诗(shī)和准(zhǔn)。
拆分部首:
- 诗:讠(讠是左边的部首)、帀(帀是右边的部首)
- 准:几(几是左边的部首)、亻(亻是右边的部首)
笔画数量:
- 诗:4画
- 准:10画
《诗准》是现代汉语词语,没有明确的历史来源。它的繁体字写作「詩準」。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和书写方式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据了解,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准」字可能是由象形字「直」和「出」组成,表示直接出发的意思。古代的「诗」字常用的写法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字体。
1.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遵循着《诗准》的要求。
2. 这首诗符合诗准的标准,使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组词:
- 诗篇
- 诗人
- 诗情
- 诗意
近义词:
- 诗规
- 诗律
- 诗章
- 诗法
反义词:
- 非诗
- 诗非
- 非准
- 准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