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提学的意思、提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提学的解释

官名。 宋 崇宁 二年在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州县学政。 金 设提举学校官, 元 有儒学提举司。 明 置提学道。 清 设督学道、提学使等,俱简称提学。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丑年世科第》:“先友提学 张公 大亨 ,字 嘉甫 , 霅川 人。”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五折:“生来豪富有家貲,终日醺醺醉酒巵,诗书还学师,褒封靠小儿。提学来时闷箇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六·秦罗子孙》:“ 魏庄渠 提学 河南 归,为所亲言之。” 子虚子 《湘事记》:“又十日而 湘 军起,代藩篆者为提学 黄以霖 。”参阅《宋史·职官志七》《明史·职官志四》《清通典·职官十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提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专指负责地方教育事务的官员,主要职责为督察、管理所辖区域的学校、科举考试及生员(秀才)的品行学业。该官职始于宋代,在明清两代形成固定制度,是古代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一、核心释义与职责

  1. 教育督察

    提学官定期巡视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考核生员课业,监督教学质量,并主持地方童生试(考取秀才的资格考试)。明代提学官还负责选拔优秀生员进入国子监深造。

  2. 科举事务管理

    主持院试(清代由学政负责),确定生员资格,并监督岁考(考核在籍生员学业)与科考(选拔乡试资格)。对徇私舞弊、学风败坏者有权惩处。

  3. 学官监督

    对地方教谕、训导等学官进行履职评估,并向朝廷举荐人才或提出罢免建议。


二、历史沿革与制度演变


三、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提学为“古代官名,主管地方教育及科举事务”,并引《明史·职官志》载其职能(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2. 《中国历史大辞典》

    详述提学在明清两代的品级、选任方式及与科举制度的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2000年)。

  3. 《古代职官漫话》

    解析提学官在地方教育体系中的实际权力与政治影响(中华书局,2011年)。


四、相关文化背景

提学官在文学作品中常有反映,如《儒林外史》中范进的主考官即影射提学职能。其选拔机制体现古代“教权独立”思想,但因权力集中,历史上亦出现严嵩、张居正等权臣干预提学任免的案例。

说明: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以上内容依据权威纸质工具书及历史制度研究著作整理。建议用户查阅《汉语大词典》网络版(www.hanyudacidian.cn)或《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获取更详尽的电子文献支持。

网络扩展解释

“提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主要职能是管理地方教育事务及主持考试。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演变过程:

一、基本定义

提学是宋至清代设置的学官,负责地方学政管理、教育督导及科举考试事务。其名称和职责在不同朝代有所调整。

二、历史演变

  1. 宋代起源
    宋崇宁二年(1103年)设“提举学事司”,为最早提学官职,主管州县学政。

  2. 金元时期
    金代称“提举学校官”,元代改为“儒学提举司”,职能延续宋代学政管理。

  3. 明清发展

    • 明代:设“提学道”,明确掌管学政及主持岁考、科考。
    • 清代:改称“督学道”“提学使”,如《清通典》记载提学使负责省级教育考核。

三、职能特点

四、实际用例

如清代官员严修曾任直隶提学使,推动新式教育改革。


注意:将“提学”解释为“提高学习水平”,此为现代误读。该词实际为历史官职,建议优先参考权威史料(如、9)。

别人正在浏览...

白幍半面报聘襃姒便翾惨羞戴眉含齿打钎得寿典记调睡参军多年来饿狼放野火沨沨奉进止风兴云蒸風檐寸晷佛罗伦萨大教堂符呪高劲官绩龟津豪吹后浪推前浪黄银树逭咎欢醼回冲活的儿饯春蹇辞加人一等记不真稽山大王究寻开口呼栲讯姱词昆仑县圃阔少爷镣钮栗鼠旁道屏絶青仪囊穷蛤螺穹仪囚犯塞北江南身躰十指有长短书几死库容蒜条金梭巡弹性势能同条共贯屯保拖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