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定的法则、规律;常有的现象。《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晋书·夏侯湛传》:“政有常道,法有恒训。”《魏书·食货志》:“有无通则6*民财不匱,劳逸均则人乐其业。此自古之常道也。” 宋 曾巩 《兜率院记》:“古者为治有常道,生民有常业。”《元史·刘秉忠传》:“国灭史存,古之常道。”
(2).通常的方法。《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北史·恩幸传序》:“夫令色巧言,矫情饰貌,邀眄睞之利,射咳唾之私,乃苟进之常道也。”
(3).原来的轨道。《后汉书·襄楷传》:“臣窃见去岁五月,荧惑入太微,犯帝坐,出端门,不轨常道。”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常道汉语 快速查询。
“常道”一词的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析,结合古籍、哲学及日常用法,具体如下:
法则与规律
指自然界或社会中恒定的法则,如《荀子·天论》提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强调天地运行的规律性。
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政治、伦理的恒定准则,如《晋书》称“政有常道,法有恒训”。
通常的方法或原则
指人们习以为常的处事方式,如《史记》中“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强调顺应时势的智慧。
原初的轨道或状态
如《后汉书》提及星辰“不轨常道”,指偏离原本运行轨迹。
“常道”与“非常道”的辩证关系
《道德经》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中,“常道”原为“恒道”,因避汉文帝讳改字。其核心指永恒不变、不可言说的终极真理,即“绝对宇宙”的抽象存在。
老子认为“常道”无形无相,随具体情境演变,故“非常道”才是现实中的实践之道。
虚无与变化的特性
常道虽为万物本源,但本身是虚无的,需通过动态的“非常道”体现,如四季更替、社会变迁等具体现象。
如需进一步探讨哲学内涵,可参考《道德经》注解或汉代避讳文化。
保镳薜户泊栢绰路马辞臣寸劲儿打草惊蛇惮恐道谒电绕多见广识愤愠恭恭敬敬公验句枉归翮怀仁堂黄童白叟画品狐凭鼠伏讲蒐叫价焦月交中戛然而止节片捐复决计军储开大龛灯狂险魁壮腊田两忙税林蔼李桃蝼蚁尚且贪生橹人拈轻掇重藕断丝连平原易野启闭塞秋报群氓区区惓惓荣草肉鬉韶钧涉道视日如年韬光俟奋慝僞万无文同武功乌龙尾吴质衔哂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