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道的意思、常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道的解釋

(1).一定的法則、規律;常有的現象。《荀子·天論》:“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晉書·夏侯湛傳》:“政有常道,法有恒訓。”《魏書·食貨志》:“有無通則6*民財不匱,勞逸均則人樂其業。此自古之常道也。” 宋 曾鞏 《兜率院記》:“古者為治有常道,生民有常業。”《元史·劉秉忠傳》:“國滅史存,古之常道。”

(2).通常的方法。《史記·範雎蔡澤列傳》:“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北史·恩幸傳序》:“夫令色巧言,矯情飾貌,邀眄睞之利,射咳唾之私,乃苟進之常道也。”

(3).原來的軌道。《後漢書·襄楷傳》:“臣竊見去歲五月,熒惑入太微,犯帝坐,出端門,不軌常道。”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常道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常道”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結合古籍、哲學及日常用法,具體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法則與規律
    指自然界或社會中恒定的法則,如《荀子·天論》提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強調天地運行的規律性。
    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政治、倫理的恒定準則,如《晉書》稱“政有常道,法有恒訓”。

  2. 通常的方法或原則
    指人們習以為常的處事方式,如《史記》中“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強調順應時勢的智慧。

  3. 原初的軌道或狀态
    如《後漢書》提及星辰“不軌常道”,指偏離原本運行軌迹。


二、哲學層面的延伸(以《道德經》為核心)

  1. “常道”與“非常道”的辯證關系
    《道德經》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中,“常道”原為“恒道”,因避漢文帝諱改字。其核心指永恒不變、不可言說的終極真理,即“絕對宇宙”的抽象存在。
    老子認為“常道”無形無相,隨具體情境演變,故“非常道”才是現實中的實踐之道。

  2. 虛無與變化的特性
    常道雖為萬物本源,但本身是虛無的,需通過動态的“非常道”體現,如四季更替、社會變遷等具體現象。


三、應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探讨哲學内涵,可參考《道德經》注解或漢代避諱文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常道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指常常的道理或常見的方法。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竹子部首),右邊是“⼤”(大字部首)。常道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是很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繁體字中,常道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常道這個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寫法我在這裡無法提供。以下是常道這個詞的例句: 1. 學習是通向成功的常道。 2. 為人處世,遵循常道是很重要的。 3. 道德是社會常道的基石。 與常道相關的組詞包括:常理、常識、常情等。常道的近義詞有:常規、常常、常見等。反義詞可能是非常道或特殊情況。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