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振峰(Formant)是语音声学分析中的核心概念,指声音频谱中能量集中的频率区域,由声道形状变化产生的共振效应形成。在汉英词典中,该词对应英文术语"formant",常用于描述元音和浊辅音的声学特征。国际语音学协会指出,共振峰频率(如F1、F2、F3)是区分元音音色的关键参数,例如前高元音[i]的F2显著高于后元音[u]。
根据《实验语音学基础》(2021),共振峰的物理本质是声道共鸣腔的驻波频率。舌位高低直接影响F1(第一共振峰),而舌位前后主要影响F2(第二共振峰)。例如发汉语"阿"[a]时,较低的舌位导致F1约700Hz,F2约1100Hz;发"衣"[i]时高舌位使F1降至300Hz以下,F2升至2000Hz以上。
牛津语音学词典(2023版)强调,共振峰分析在语音识别、声纹鉴定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现代语音合成技术通过控制共振峰参数可精准模拟不同发音人的声道特征。美国声学学会的研究显示,正常成年男性元音F1范围集中在200-800Hz,F2在800-2500Hz,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共振峰是声学语音学和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声音频谱中能量相对集中的区域,主要反映声腔或振动系统的物理特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核心特征
共振峰是声音频谱包络曲线上的能量峰值区域,由声腔或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决定。它不仅是音质和音色的关键影响因素,还能体现声道形状或物体振动特性(如声带、乐器等)。
产生原理
当声源(如声带振动)通过共振腔(如口腔、鼻腔)时,特定频率的谐波被加强,形成能量集中的峰巅。这一过程称为“调制”,最终频谱包络的峰值对应声腔的共鸣频率。在物理学中,共振峰也指系统受外部激励时,与固有频率匹配导致的振幅增强现象。
应用领域
补充说明
股票分析中提到的“共振峰”属于技术术语借用,指价格波动中的高点/低点信号,与声学概念无直接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声学共振峰的具体参数(如F1、F2频率范围)或物理模型公式,可参考声学专业文献或高权威性来源。
阿伐黄铜被迫流离者齿冠线臭氧化发生器次符号翠菊苷刀块绞刀等离子弧焊定向极化度额节费尔托宁副型的感染性肠炎狗番泻叶管摩擦固定字杆海草酸烘烤狐尾草结肠套迭近场柯扩展时标模块测试仪热电产生器删节目标审判文件随机文件编址索因子唾液分泌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