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fundamental distequilibrium
在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货币体系研究中,“根本性不平衡”(Fundamental Disequilibrium)是一个核心概念,指一国国际收支长期、持续且无法通过常规政策调整恢复平衡的状态。该术语最早出现于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第4条款,特指成员国在固定汇率制下面临的深层经济结构矛盾。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官方定义,根本性不平衡需同时满足三个特征:
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因长期经常账户赤字与外资依赖度过高,被IMF认定为存在根本性不平衡,最终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世界银行201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此类失衡往往伴随储蓄-投资缺口扩大、技术创新滞后等供给侧问题。
当前学术界主要采用Williamson(1985)提出的“基本均衡汇率理论”(FEER)进行诊断,通过计算中期内实现内外均衡的实际汇率水平,判断是否存在根本性失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年鉴》2023版强调,识别此类失衡需综合考察贸易条件、资本流动可持续性、债务杠杆率等多维度指标。
根本性不平衡(Fundamental Disequilibrium)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描述一国国际收支长期且严重的失衡状态,需通过汇率调整等结构性措施来纠正。以下是详细解释:
根本性不平衡最早源于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设计,尤其是1943年英美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草案讨论。美国在草案中明确提出,汇率的调整应仅在“必须纠正根本性失衡时”进行。这一概念最终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成为允许成员国调整汇率的核心条件。
尽管该术语被广泛使用,但国际协定中从未给出明确定义。1945年国际清算银行提出一种实践检验标准:若失衡无法通过除汇率调整外的其他手段解决,则视为“根本性”。
各国及国际组织在评估时通常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根本性不平衡反映了国际经济体系对结构性失衡的应对机制,其核心在于平衡汇率稳定与政策灵活性。尽管缺乏精确定义,但这一概念至今仍在国际货币合作中具有参考价值。更多历史细节可参考(MBA智库)及(漫游猫)等来源。
串联补偿大肠杆菌群动脉刀防电化学腐蚀装置盖染性工资铁律过硒亚基化学所生的电流加同余法计划停机刻耳电容器柯桠树硫酸纤维素迈尔氏征蔓延前的纳依卡因偶然启示启航线全部债务柔引线骚乱者晒干草杀螟杆菌释放占用十七烷二酸瘦长型者薯蓣素特殊操作码外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