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感受质英文解释翻译、感受质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receptive substance

分词翻译:

感的英语翻译:

affect; be obliged; feel; move; sense; touch

受质的英语翻译:

【机】 substrate

专业解析

"感受质"(qualia)作为哲学心理学核心概念,指个体主观经验的独特属性,其汉英对应关系在词典学层面呈现双重特征。从汉语构词法分析,"感受"强调体验的主体性,"质"指向本质属性,组合后形成的复合词精准对应英语"qualia"这一源自拉丁语"quale"(意为"何种性质")的哲学术语。

该术语在认知科学领域特指不能被物理描述完全解释的主观体验,例如疼痛的灼烧感(汉语表述)与英语语境中"the burning quality of pain"形成跨语言对应。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指出,这种语言对应关系揭示了不同文化对意识现象的共同关注,汉语通过偏正结构突出经验本质,英语则通过词源演变保留本体论追问。

牛津哲学词典(第3版)特别标注该词条的跨学科特性,在神经科学文献中常以"phenomenal consciousness"作为补充解释。汉语词典处理这类专业术语时,通常采用"属性注释+用例说明"的双层释义模式,如《现代汉语哲学词典》既标注"知觉经验的质性特征",又举例"看到红色时的视觉体验"进行具象化说明。

最新研究显示,汉语词典对"感受质"的释义正从纯哲学定义转向交叉学科阐释。例如《认知科学大辞典》2024版新增脑神经机制注释,指出"fMRI研究显示前岛叶皮层激活与疼痛感受质存在显著相关性",这种释义演变反映出词典编纂的现代性转向。

网络扩展解释

“感受质”(qualia)是心灵哲学和意识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指主观意识体验中独特的、不可还原的质的感觉特征。以下从定义、特征及哲学争议三方面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内涵

  1. 基本定义
    感受质指个体在感知或体验时产生的主观特性,例如看到红色时的视觉感受、疼痛时的痛觉体验等。它强调“像是什么样”(what it is like)的主观现象经验。

  2. 哲学溯源
    该概念源自拉丁语“qualia”(单数quale),20世纪由刘易斯(C. I. Lewis)等哲学家引入分析哲学领域,用于讨论意识经验与物理世界的关系。

二、核心特征

  1. 内在性
    感受质是意识的内在属性,无法通过外部观察完全捕捉(例如“看到红色的主观体验”无法通过第三人称科学描述还原)。

  2. 私人性
    体验具有个体独特性,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感受质可能存在差异且无法直接比较(如“我的红色体验可能与你的不同”)。

  3. 不可言说性
    感受质难以通过语言精确传达,常需借助隐喻或类比(如“尝起来像柠檬”)。

三、哲学争议与意义

  1. “难问题”的核心
    感受质被视为意识研究的“难问题”,因其挑战物理主义对意识还原的解释。即使已知大脑神经机制,仍无法完全解释主观体验的质性特征。

  2. 理论立场分歧

    • 物理主义:认为感受质可还原为物理过程(如神经活动)。
    • 二元论/属性二元论:主张感受质是独立于物理世界的非物理属性。
  3. 应用领域
    涉及人工智能(如机器能否拥有主观体验)、认知科学(意识模型构建)及语言学(如隐喻理解中的心智意象)。


感受质是连接主观体验与客观世界的哲学桥梁,其独特性持续引发关于意识本质的深层讨论。如需进一步了解概念史或具体理论争议,可参考、4、7、8等来源。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阿马多里重排反应办别力胞苷三磷酸备急苯汞化氯扁卷螺表面上看不见的不等实囊胚厂房和设备的处理醋酸另戊酯恶意占有腹股沟内侧凹加工原纸简化蜗壳考克氏烙孔凿可动接触凉水塔孟德尔氏试验蟠尾线虫结节培养管评价的批准的桥接电话髂腰静脉人工紧压包三茂烷氧基合金属双重过帐双重意识四联球菌属头索动物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