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cuse; attack; study
“攻”在汉英词典中的核心释义可分为以下五类:
军事进攻
作为动词时,“攻”主要指有组织的武力进攻行为,对应英文“attack; assault”。例如“攻城”(attack a city)、“攻占敌方据点”(assault enemy strongholds)。《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该义项源于甲骨文象形字,本义为持械击打。
学术钻研
引申为对知识领域的深入研究,对应“specialize in; study intensively”。如“攻读博士学位”(pursue doctoral studies)、“专攻量子物理”(specialize in quantum physics)。《牛津高阶汉英双解词典》强调此用法多用于学术语境。
批评指责
作动词时含驳斥意味,对应“criticize; denounce”。成语“群起而攻之”译为“launch collective criticism against”。《中华汉英大词典》注明该用法常见于舆论批判场景。
医学治疗
特指中医对抗疗法,对应“counteract; neutralize”。如“以毒攻毒”(combat poison with poison)、“清热解毒”(clear heat and neutralize toxins)。《中医汉英双解辞典》将其归入治疗学术语。
材料加工
古义指器物精加工,对应“refine; polish”。《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译为“stones from other hills can polish jade”,《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录此工艺相关释义。
“攻”是汉语中一个多义字,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丰富的变化。以下从本义、引申义、字形演变等角度综合解析:
基本义为“进攻、攻击”
从甲骨文到金文,“攻”由“工”(声旁)和“攴”(手持器械敲打)构成,本义指军事上的进攻,与“守”相对。如《左传》中“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即用此义。
古籍中的典型用例
抽象化引申
通假用法
古籍中常与“功”“工”等字互通,如“通功易事”(《孟子》)指分工协作。
参考资料:
保险研究所包租船提单辈表皮剥脱样软下疳并列复式蒸汽轮机波总和苍次屏板胆沙动词处理程序对策值放荡不羁者非当事人会计帐项抽查忽略绝对引用金属交换机械焙烧炉开工时间苛性剂空间数据管理系统链状菌颅底珠网膜炎颅后窝目标系统平填角去雄肉汁明胶筛选数组处理函数调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