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cuse; attack; study
“攻”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可分為以下五類:
軍事進攻
作為動詞時,“攻”主要指有組織的武力進攻行為,對應英文“attack; assault”。例如“攻城”(attack a city)、“攻占敵方據點”(assault enemy strongholds)。《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該義項源于甲骨文象形字,本義為持械擊打。
學術鑽研
引申為對知識領域的深入研究,對應“specialize in; study intensively”。如“攻讀博士學位”(pursue doctoral studies)、“專攻量子物理”(specialize in quantum physics)。《牛津高階漢英雙解詞典》強調此用法多用于學術語境。
批評指責
作動詞時含駁斥意味,對應“criticize; denounce”。成語“群起而攻之”譯為“launch collective criticism against”。《中華漢英大詞典》注明該用法常見于輿論批判場景。
醫學治療
特指中醫對抗療法,對應“counteract; neutralize”。如“以毒攻毒”(combat poison with poison)、“清熱解毒”(clear heat and neutralize toxins)。《中醫漢英雙解辭典》将其歸入治療學術語。
材料加工
古義指器物精加工,對應“refine; polish”。《詩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譯為“stones from other hills can polish jade”,《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收錄此工藝相關釋義。
“攻”是漢語中一個多義字,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豐富的變化。以下從本義、引申義、字形演變等角度綜合解析:
基本義為“進攻、攻擊”
從甲骨文到金文,“攻”由“工”(聲旁)和“攴”(手持器械敲打)構成,本義指軍事上的進攻,與“守”相對。如《左傳》中“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即用此義。
古籍中的典型用例
抽象化引申
通假用法
古籍中常與“功”“工”等字互通,如“通功易事”(《孟子》)指分工協作。
參考資料:
包蟲囊疹苄達明不明确的不完全時序機側重成排銑刀地址調用額頭分組重發間隔國際收支業務厚壁容器假痢疾埃希氏杆菌降冰片降突接口部件精餾段控制精度擴大資本利斯頓氏夾架馬新月菌内格累氏骨盆尿道前段旁證期滿日期腮腺管散亂試驗色素不勻深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