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拂晓"是汉语中描述时间概念的特有词汇,指太阳升起前约1-2小时的天色微明时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天文学定义
指昼夜交替过程中,地平线以下6°至地平线之间的曙光初现阶段。此时东方天空呈现鱼肚白色,符合《中国天文年历》对晨光始的界定公式: $$ cos H = -tan phi tan delta - frac{sin h}{cos phi cos delta} $$ 其中H为太阳时角,φ为观测点纬度,δ为太阳赤纬,h为太阳高度角。
军事学延伸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特别指出,拂晓特指04:00-06:00时段,此时人体生物钟处于警觉性低谷,被列为突袭作战的"黄金窗口期"。该定义源自二战期间盟军的登陆战役数据分析。
文学意象
在英译对应词方面,牛津词典建议根据语境选择:
词源考证显示(《汉语大词典》,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耿弇传》:"夜半造饭,拂晓进兵",其构词法采用"拂(轻触)+晓(天明)"的动宾结构,区别于单纯时间名词"黎明"。
“拂晓”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拂晓指天快亮的时候,即太阳尚未升起但已接近地平线的时段。此时光线微弱但物体已可辨识,户外活动逐渐开始。拼音为fú xiǎo,近义词包括“黎明”“破晓”。
根据天文学定义,拂晓对应太阳位于地平线下6度以上 的时段(即民用晨光始),通常发生在日出前1-2小时,具体时间因季节和纬度而异。例如夏季可能在4:00-5:00,冬季则稍晚。
拂晓常被赋予“希望”“新生”的意象,如现代文学中描述:“拂晓的宁静中,万物复苏,象征困境后的转机”。
词汇 | 差异点 | 例句 |
---|---|---|
拂晓 | 强调天色渐明的最初阶段 | 军队于拂晓发起突袭 |
黎明 | 更接近日出的时刻 | 黎明时分,朝阳初升 |
破晓 | 侧重“天色突然转亮” | 一声鸡鸣划破破晓的寂静 |
如需更详细的天文时段划分或文学典故,可参考来源:(搜狗百科)、(时间定义)等。
半固体培养基编码盘伯顿氏征不定形式编码初浆泡单色器单一制碘泊酸盐放射性钙分集转换器固有的误差狡辩者角间的假向日葵酰氨金-布二氏管经质裂化原料击中括约肌联系利福酰胺临界阻尼振荡里特格斯定律目标状态凝固反应诺昔硫脲羟锈宁热性痛觉缺失缩氨基硫脲锁入台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