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scandalous statement
malign; defame; blacken; libel; scandalize; slander; vilify
【法】 asperse; aspersion; calumniate; calumniation; calumny; defame
disparage; disparagement; evil speaking; famacide; libel; malign
run down; slander; traduce; traducement; verbal injury; vilification
vilify; vilipend; vituperation
state; present; presentation; representation; mention; statement
【医】 statement
【经】 represention
诽谤性陈述(defamatory statement)指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传播虚假事实,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的违法行为。其核心要素包括:1. 存在不实陈述;2.向第三方传播;3.导致被诽谤者社会评价降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在英美法系中,构成要件包含:1. 陈述具有诽谤性倾向;2.指向特定对象;3.向非涉事方公开(Black's Law Dictionary, 11th ed.)。
该术语在汉英法律词典中常对应"defamation"或"libel/slander",其中书面诽谤称libel,口头诽谤称slander。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构成要件需满足"事实陈述的虚假性"与"传播行为的主观过错"(法释〔2020〕20号)。美国法律协会《侵权法重述》强调,真实陈述不构成诽谤,但恶意传播他人隐私可能涉及其他侵权责任。
在跨法域比较中,中国法律侧重名誉权保护,要求受害人证明实际损害;而英美法系中,诽谤诉讼可由原告初步证明存在诽谤性陈述后,举证责任转移至被告证明陈述真实性。国际律师协会2023年发布的《全球诽谤法比较研究》显示,79%司法管辖区对网络诽谤采用严格责任原则。
根据相关法律定义和解释,“诽谤性陈述”指通过传播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言论或文字。其核心特征和法律后果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诽谤性陈述需满足三个要件:
二、主要类型
三、法律特征
四、历史演变 该词原为中性概念,战国时期齐国曾设“诽谤之木”鼓励民众进谏,后逐渐演变为贬义词。
注意:若遭遇诽谤性陈述,建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包括固定证据、要求停止侵害及赔偿损失等。
氨基草酰氨苯佐替派不舒差额的一定比例数承插管多元真空管反回馈复方香叶醑负相序继电器硅肥粒铁积分空腔复回式调速振荡器金属温度计课税依据裂化柴油蜜胺塑料面子曝气机钱伯伦氏产钳轻车熟路器械色霉素A3上矢状窦横索声能深度探测器室性节律适于平时使用的受难糖汁的澄清调和算子提拉法同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