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antiwar pact
in reverse; on the contrary; turn over
【医】 contra-; re-; trans-
battle; fight; war
convention; joint pledge; pact
【经】 pact
反战公约(Anti-War Treaty),在汉英词典中通常指代国际法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General Treaty for Renunciation of War as an Instrument of National Policy),又称《凯洛格-白里安公约》(Kellogg-Briand Pact)。以下从法律定义、核心内容及历史意义三方面进行解释:
该公约是1928年由15个初始缔约国(包括美、德、法、英、日等)在巴黎签署的多边条约,1929年生效。其核心法律效力在于:缔约国承诺放弃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并仅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冲突。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国际条约形式全面禁止侵略战争的法律文件,标志着国际法从"诉诸战争权"(jus ad bellum)向"禁止侵略战争"的根本转变。
放弃战争权(Renunciation of War)
公约第一条明确规定:"缔约各方以它们各自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Article I: The High Contracting Parties solemnly declare... that they condemn recourse to war... and renounce it as an instrument of national policy)。
汉英对照重点:
和平解决争端义务
第二条要求缔约国必须通过和平手段(如外交谈判、仲裁、司法解决)处理国际冲突(Article II: The settlement of all disputes... shall never be sought except by pacific means)。这一条款为后续《联合国宪章》第2(3)条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奠定基础。
权威来源参考:
反战公约指国家间为限制战争行为、倡导和平解决争端而签订的国际协议,其核心是反对将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背景
反战公约通常指1928年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发起的《非战公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该公约首次明确要求缔约国“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并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其背景是一战后各国对战争的反思,以及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联盟事务而寻求替代性外交途径。
核心内容与特点
历史意义与影响
公约虽未能阻止二战爆发,但为战后《联合国宪章》中“禁止侵略战争”原则奠定了基础。同时,它推动了国际社会对和平解决冲突的共识,成为现代国际法的重要里程碑。
扩展:反战思想不仅体现在公约中,也反映在民间运动(如20世纪60年代全球反战示威)及国际组织对战争罪行的审判中。
槟榔青补空格承保保证书沉清桶单身的公认的汇总缴纳活细胞培养法检修阀杰弗森氏散积分电子学稽纳雪崩可扩张的镭疗学家联合决议模块化微计算机部件模式分类器凝乳样脓扭变角轻热躯干前曲症曲轴箱催化剂三产妇色平衡案氏族苔黑酚试验土壤脓杆菌外横异位微分散射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