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常山英文解释翻译、白常山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Mossaenda divaricata Hutch.
分词翻译:
白的英语翻译:
clear; free of charge; in vain; pure; white; whiteness
【化】 leuco-; leuko-
【医】 albo-; leuco-; leuk-; leuko-
常的英语翻译:
constant; frequent; ordinary
山的英语翻译:
hill; mount; mountain
【医】 mons
专业解析
白常山(Bái Chángshān)是传统中医药学中的一味草药,具有特定的植物学特征和药用价值。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中文定义与英文对应
白常山
- 中文释义:指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的干燥根,或指茜草科植物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的根。两者均具药用价值,但后者在部分地区亦被称为“白常山”。
- 英文翻译:
- 植物学名:
- Dichroa febrifuga(常山)
- Mussaenda pubescens(玉叶金花)
- 通用名:
- White Chang Shan(直译)
- Antifeverile Dichroa Root(药用常山根)
- Buddha's Lamp Root(玉叶金花根的俗名)
二、植物特征与药用部位
-
常山(Dichroa febrifuga)
- 形态:落叶灌木,叶对生,圆锥花序顶生,花蓝紫色。
- 药用部位:干燥根(断面黄白色,味苦)。
- 功效:截疟、涌吐痰涎,主治疟疾、胸膈痰饮。
-
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
- 形态:藤状灌木,叶卵状披针形,萼片扩大为白色叶状苞片。
- 药用部位:根(部分地区代“常山”使用)。
-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感冒、咽喉肿痛。
三、名称来源与混淆辨析
- “白”字释义:指药材断面颜色(黄白色)或玉叶金花白色苞片的视觉特征。
- 混淆提示:
- 《中国药典》以常山(Dichroa febrifuga)为正品;
- 地方习用品玉叶金花根在广东、福建等地称“白常山”,需区分使用。
四、权威文献参考
- 《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定义白常山为常山的干燥根,性味苦辛寒,归肺、肝经。
-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
- 收录玉叶金花根作“白常山”的地方用药记录,强调其地方标准差异。
- 《Flora of China》(科学出版社)
- 确认Dichroa febrifuga与Mussaenda pubescens的植物学分类及分布。
五、文化关联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常山有黑白二种,白者入药为胜”,反映古人以色辨药的传统认知。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可验证的在线链接,文献来源仅标注权威出版物名称及编号,未添加超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白常山是一种中药材,其名称源于其断面呈白色的特征,外形与常山相似,但来源和药性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来源与植物特征
白常山为茜草科植物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或展枝玉叶金花的干燥根。植物形态为常绿攀援灌木,高可达5米,叶片对生或轮生,卵状披针形,表面有稀疏白柔毛,背面密被柔毛。主产于四川、广西、福建等地。
二、药材性状
- 外观:主根粗直或弯曲,直径6-20毫米,表面灰棕色,具不规则裂纹;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皮部厚,中心白色(区别于常山的黄白色断面)。
- 质地:质坚硬,鲜时皮部易剥离,富含粘质;气微,味淡。
三、功效与主治
- 功能:解热抗疟。
- 主治:疟疾(需配伍其他抗疟药物使用)。
-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有毒;归肝、脾经。
四、用法与注意事项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克;炮制时需姜汁炒焦以减毒。
- 注意事项:因有毒,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过量或长期服用。
五、与常山的区别
白常山与常山(虎耳草科植物)名称相近,但二者为不同科属:
- 常山:来源虎耳草科,断面黄白色,功效为涌吐痰涎、截疟;
- 白常山:来源茜草科,断面白色,专攻解热抗疟。
白常山以根入药,核心用途为疟疾治疗,其名称、性状和毒性需特别注意。临床应用时需结合炮制减毒,并与其他药物配伍增强疗效。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暗笑保密文件丙谷美辛不耐热的操纵子程序化记数法淡红银矿单音干扰导旋中心大窃盗犯电容器电压低点法学硕士弗来明氏中间体高抗爆性燃料黑尿热活性司徒因子基于指示字的语言苛性石灰泥浆裂变产物卵黄的前透明质酸酶侵犯公有地全部固定资产去秽香扫描码实情调查水力机索引间隙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