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黄嘌呤-9,β-d-呋喃核糖核苷英文解释翻译、次黄嘌呤-9,β-d-呋喃核糖核苷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hypoxanthine-9,-beta-d-ribofuranoside
分词翻译:
次黄嘌呤的英语翻译:
【化】 hypoxanthine
【医】 hypoxanthine; sarcin; sarkin
呋喃核糖的英语翻译:
【化】 ribofuranose
【医】 ribofuranose
核苷的英语翻译:
nucleoside
【化】 nucleoside; riboside
专业解析
次黄嘌呤-9,β-D-呋喃核糖核苷(Hypoxanthine-9-β-D-ribofuranoside),标准英文名为Inosine,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属于嘌呤核苷类化合物。其核心结构由次黄嘌呤(一种嘌呤碱基)通过β-糖苷键连接到D-核糖(一种呋喃型五碳糖)的第9位氮原子上构成。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化学本质与结构
- 次黄嘌呤 (Hypoxanthine):是嘌呤代谢的中间产物,由腺嘌呤脱氨或鸟嘌呤代谢产生。其结构可视为黄嘌呤的还原形式,或腺嘌呤的脱氨基产物。
- β-D-呋喃核糖 (β-D-ribofuranose):指D-核糖以五元环(呋喃环)形式存在,其异头碳(C1')上的羟基位于环平面下方(β构型)。
- 核苷键 (Glycosidic Bond):次黄嘌呤的第9位氮原子(N9)与β-D-呋喃核糖的异头碳(C1')通过β-N9-糖苷键共价连接,形成完整的核苷分子。
二、生物学功能与意义
- RNA组分:在细胞中,次黄嘌呤核苷(肌苷)是转移RNA(tRNA)的重要修饰碱基之一(常称为次黄苷酸,缩写为I)。它在反密码子环的第一位(摆动位置)出现,允许tRNA识别多个密码子,增加遗传密码解码的灵活性。
- 嘌呤代谢关键节点:肌苷是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途径的共同中间体。它是合成腺苷酸(AMP)和鸟苷酸(GMP)的前体,也是嘌呤分解代谢的重要产物。
- 信号分子与神经调节:肌苷在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作为细胞外信号分子,通过激活特定的嘌呤受体(如A1、A2A受体),参与调节神经传递、神经保护、轴突生长和炎症反应。
- 免疫调节:肌苷在免疫细胞代谢和功能中发挥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它可能影响T细胞分化和巨噬细胞功能,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特性。
三、应用价值
- 医药领域:
- 抗病毒药物前体:肌苷本身或其衍生物(如利巴韦林Ribavirin的合成涉及肌苷类似物)曾被研究或用作抗病毒药物组分。
- 免疫调节剂:基于其免疫调节作用,肌苷曾被尝试用于治疗某些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免疫相关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但疗效需更多证据支持。
- 心脏保护: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肌苷可能通过腺苷受体介导的机制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 食品与保健品:肌苷酸(IMP,肌苷的5'-单磷酸酯)是重要的食品增味剂(鲜味剂),常与鸟苷酸(GMP)一起使用。
- 研究工具: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肌苷是重要的代谢物和信号分子研究对象。
四、汉英词典释义核心
- 中文:次黄嘌呤-9,β-D-呋喃核糖核苷 / 肌苷
- 英文:Inosine (Hypoxanthine-9-β-D-ribofuranoside)
- 释义:一种由次黄嘌呤碱基通过β-糖苷键连接到D-核糖上形成的天然嘌呤核苷。是RNA(特别是tRNA)的修饰成分,嘌呤代谢的关键中间体,并在细胞信号传导(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
权威来源参考:
- PubChem Compound Database (NCBI) - Inosine Compound Summary: 提供详细的化学结构、物化性质、生物活性等信息。 (来源:PubChem CID: 6021)
- Nature Portfolio (Scitable) - Nucleotides and Nucleic Acids: 解释核苷酸的结构、功能及代谢,涵盖肌苷在代谢中的地位。 (来源:Nature Education)
-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 Purinergic Signalling: 综述嘌呤类物质(包括腺苷、肌苷)作为信号分子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及受体机制。 (来源:Pharmacol Rev)
- DrugBank Online - Inosine: 提供肌苷的药物属性、潜在适应症、作用机制等信息(需注意其部分应用可能处于研究阶段)。 (来源:DrugBank DB04335)
网络扩展解释
次黄嘌呤-9,β-d-呋喃核糖核苷是肌苷(Inosine)的化学系统命名,属于核苷类化合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化学结构
该名称描述了肌苷的分子组成:
- 次黄嘌呤:嘌呤碱基部分,是腺嘌呤的脱氨基产物,结构含两个环状结构。
- β-D-呋喃核糖:糖基部分,为五元环状结构的D-核糖,通过β-糖苷键与次黄嘌呤的第9位氮原子连接。
- 核苷:指碱基(次黄嘌呤)与糖(核糖)通过糖苷键结合形成的分子。
2.物理性质
- 外观: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 溶解性:微溶于水(20℃时1.6g/100ml)、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极微溶于醇类。
- 纯度标准:试剂级含量≥99.0%,重金属≤10ppm,干燥失重≤1.0%。
3.应用领域
- 医药用途:作为辅酶类药物,用于治疗肝脏疾病(如肝炎)、心脏病及白细胞减少症,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
- 生化研究:参与能量代谢和核酸合成,是ATP的前体之一。
4.别名与标识
- 常见名称:次黄苷、肌甙、9-D-核糖次黄嘌呤等。
- CAS号:58-63-9,化学式:C₁₀H₁₂N₄O₅,分子量:268.23。
该名称从化学结构角度完整描述了肌苷的组成,其核心功能源于次黄嘌呤与核糖的结合,广泛应用于医药和生物化学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生产或检测标准,来源中的厂商信息。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碧蝉花笔画不变子集财阀测定口径雌激素过多磁力探伤设备翠绿宝石胆甾烷三醇端基滴定发电厂发放工资额归并阶段国际条约果莫里氏染剂海得尔堡沙门氏菌蛤蜊色素焊接式封头活板门接收单元就业指导开周期帘栅极电压临限电流平均配体数乳酸铁杉海苔科莳萝烯偷越封锁线者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