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ibutary
accept; admit; receive
【计】 nano
tribute
"纳贡的"是一个汉语词汇,在汉英词典中通常具有以下详细含义:
核心释义
指附属国或臣属方定期向宗主国或统治者进献财物或特产的行为,强调强制性和政治从属关系。其核心英语对应词为tribute-paying,例如:
"a tribute-paying state"(纳贡国)
强制性义务
不同于自愿进贡,"纳贡的"隐含臣服方对强势方的义务性进献,常见于古代东亚朝贡体系(如中国与藩属国的关系)。例如朝鲜、越南等历史上需定期向中原王朝纳贡。
政治象征意义
纳贡行为是主权从属关系的标志,代表进贡方对宗主国统治权威的承认。据《周礼》记载,先秦时期已形成"五服"制度,规定不同距离的诸侯向周天子纳贡的频率和物品类型。
经济与文化双重性
除财物(如金银、特产)外,纳贡常伴随文化输出,例如藩属国接受册封、使用宗主国历法等。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东南亚诸国纳贡的同时也接受了明朝的礼制规范。
历史语境
"琉球王国曾是向明清两代纳贡的藩属。"
→ "The Ryukyu Kingdom was atribute-paying vassal state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引申用法
现代语境中可隐喻"被迫屈从",如:
"小公司被迫向垄断企业纳贡式的支付高额佣金。"
→ "Small companies are forced to maketribute-like payments to monopolies."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在线词典网页,以上来源基于权威出版物及学术共识,实际引用时建议补充具体文献页码或DOI链接。)
“纳贡”一词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有多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诸侯或藩属向中央政权进献
指古代诸侯国或附属国向天子(如周朝)或宗主国进贡财物、土产,以示臣服和维系政治关系。例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国“纳贡于周”,《文选·上林赋》也提到诸侯纳贡的核心在于述职而非财物。
附属国向宗主国进贡
这一含义延伸至国际关系,如古代中国与朝鲜、越南等藩属国的朝贡体系,通过定期纳贡确立等级秩序。
明代允许通过捐纳钱财或米粟进入国子监(最高学府):
广义上也可指臣民向统治者进献礼物,以表忠诚或请求恩典。
“纳贡”涵盖政治、教育、礼仪等多重内涵,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理解。
鞍形座磅霉素鼻唇的残存空气垂体退化初始输入流得逞多层聚集体方向性增益分块排队区分与遗赠财产附带工具栏干式银盐胶卷共轴调谐电容器浑名甲毛癣径隙近似成本秘密选举拇指纹男色盘式风箱软维护散乱脉动收敛合剂受益权人述缩瞳体表温度测量器通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