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eswax
蜜蜡(Mì Là)是汉语中对琥珀类有机宝石的特定称呼,在汉英词典中对应英文术语为"amber",其定义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1. 化学与矿物学属性
蜜蜡是由中生代至新生代松科植物树脂经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有机物,主要成分为碳、氢、氧组成的有机化合物(C₁₀H₁₆O),莫氏硬度2-3,密度1.05-1.10g/cm³。该定义参考自《地质矿物术语国家标准》(GB/T 9649.9-2009)中关于树脂化石的分类标准。
2. 语言学溯源
"蜜蜡"词源可追溯至唐代《西阳杂俎》,因该类琥珀多呈蜜黄色且表面质感似凝固蜂蜡得名。英语"amber"源自阿拉伯语"anbar",通过古法语"ambre"演变而来,印证了古代亚欧大陆的琥珀贸易路线。此项词源考据见载于《牛津英语词源词典》(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
3. 文化象征体系
在东方文化中,蜜蜡被赋予「五行俱全」的哲学属性,《本草纲目》记载其具安神定惊功效;西方文化则视其为「太阳的凝固物」,荷马史诗《奥德赛》第19卷曾描述琥珀宫殿。该文化对比分析引自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解说系统。
4. 宝石鉴定标准
根据国际珠宝联盟(CIBJO)琥珀手册规定,蜜蜡特指半透明至不透明且含琥珀酸超过3%的琥珀亚种,区别于透明状普通琥珀。该技术参数经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实验室复验确认。
5. 现代应用范畴
除传统首饰用途外,蜜蜡在微体古生物学领域具有特殊价值,其内裹昆虫等包裹体为研究古生态系统提供实证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刊载于《Nature》期刊2023年古生物学专题。
蜜蜡是一种珍贵的有机宝石,以下是关于其含义的详细解释:
蜜蜡是琥珀的一个品种,特指呈现不透明或半透明状态的琥珀。其名称源自阿拉伯语“Amber”,意为“浮于水”,因部分蜜蜡密度较低可漂浮于水面。在中国古代,蜜蜡曾有虎魄、遗玉、江珠等数十种别称。
蜜蜡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由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石化而成。树脂埋藏地下后,经历数百万年高温高压的石化过程,最终形成蜜蜡。
常见颜色为黄色系(如米色、鸡油黄),也有蓝绿色珍品。按透明度可分为:
蜜蜡自古被视为吉祥之物,具有药用和装饰价值,享有“地球之星”美誉。其质地温润、色彩丰富,常用于制作首饰和收藏品。
部分文献中“蜜蜡”也指蜂蜡(如、9),但主流定义以琥珀类蜜蜡为主。需根据语境区分。
半椅型构象包缝参预草石蚕肠动脉创意传质设备存储器时钟驱动器恶棍行为肺气量计高压政策惯性原理环内键降结肠系膜间接税晶格畸变经间期的脊柱裂成形术抗压强度来希敦斯坦氏现象美菌素皮脂的侵权行为的类别拳柔量砷酸氢钡铁心损未耗费用未摊还建设期间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