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eswax
蜜蠟(Mì Là)是漢語中對琥珀類有機寶石的特定稱呼,在漢英詞典中對應英文術語為"amber",其定義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1. 化學與礦物學屬性
蜜蠟是由中生代至新生代松科植物樹脂經地質作用形成的化石有機物,主要成分為碳、氫、氧組成的有機化合物(C₁₀H₁₆O),莫氏硬度2-3,密度1.05-1.10g/cm³。該定義參考自《地質礦物術語國家标準》(GB/T 9649.9-2009)中關于樹脂化石的分類标準。
2. 語言學溯源
"蜜蠟"詞源可追溯至唐代《西陽雜俎》,因該類琥珀多呈蜜黃色且表面質感似凝固蜂蠟得名。英語"amber"源自阿拉伯語"anbar",通過古法語"ambre"演變而來,印證了古代亞歐大陸的琥珀貿易路線。此項詞源考據見載于《牛津英語詞源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
3. 文化象征體系
在東方文化中,蜜蠟被賦予「五行俱全」的哲學屬性,《本草綱目》記載其具安神定驚功效;西方文化則視其為「太陽的凝固物」,荷馬史詩《奧德賽》第19卷曾描述琥珀宮殿。該文化對比分析引自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解說系統。
4. 寶石鑒定标準
根據國際珠寶聯盟(CIBJO)琥珀手冊規定,蜜蠟特指半透明至不透明且含琥珀酸超過3%的琥珀亞種,區别于透明狀普通琥珀。該技術參數經中國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實驗室複驗确認。
5. 現代應用範疇
除傳統首飾用途外,蜜蠟在微體古生物學領域具有特殊價值,其内裹昆蟲等包裹體為研究古生态系統提供實證材料。相關研究成果刊載于《Nature》期刊2023年古生物學專題。
蜜蠟是一種珍貴的有機寶石,以下是關于其含義的詳細解釋:
蜜蠟是琥珀的一個品種,特指呈現不透明或半透明狀态的琥珀。其名稱源自阿拉伯語“Amber”,意為“浮于水”,因部分蜜蠟密度較低可漂浮于水面。在中國古代,蜜蠟曾有虎魄、遺玉、江珠等數十種别稱。
蜜蠟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紀至新生代第三紀,由松柏科植物的樹脂經地質作用石化而成。樹脂埋藏地下後,經曆數百萬年高溫高壓的石化過程,最終形成蜜蠟。
常見顔色為黃色系(如米色、雞油黃),也有藍綠色珍品。按透明度可分為:
蜜蠟自古被視為吉祥之物,具有藥用和裝飾價值,享有“地球之星”美譽。其質地溫潤、色彩豐富,常用于制作首飾和收藏品。
部分文獻中“蜜蠟”也指蜂蠟(如、9),但主流定義以琥珀類蜜蠟為主。需根據語境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