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皿长度英文解释翻译、比色皿长度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cell length
分词翻译:
比的英语翻译:
compare; compete; ratio; than
【医】 proportion; ratio
【经】 Benelux; benelux customs union; benelux economic union
色的英语翻译:
color; expression; hue; kind; quality; scene; woman's looks
【医】 chrom-; chromato-; chromo-; color
皿的英语翻译:
utensil
【医】 dish
长度的英语翻译:
in length; length
【化】 length
【医】 L.; length
专业解析
在汉英词典及分析化学领域,“比色皿长度”(英文:Cuvette Path Length)特指光通过比色皿内溶液时经过的光程距离,而非指比色皿的物理尺寸。它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吸光度(A)的测量值。其核心要点如下:
-
定义与核心概念
- 光程路径:指入射光束在比色皿中穿过待测溶液的有效距离,单位为厘米(cm)或毫米(mm)。标准比色皿的光程长度通常为10 mm (1 cm) 。
- 中英对照:中文“比色皿长度”在专业语境下等同于英文“Path Length”或“Optical Path Length”,强调光的传播路径而非容器尺寸 。
-
计量学意义与比尔定律
-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光程长度(b)和摩尔吸光系数(ε)成正比:
$$
A = varepsilon cdot c cdot b
$$
其中b 即为比色皿长度(光程)。测量时,b 必须已知且精确,才能准确计算浓度或吸光系数 。
- 光程长度误差会直接导致浓度测定误差。例如,标称10 mm的比色皿若实际长度为10.1 mm,则可能导致约1%的浓度正偏差 。
-
标准化与规格
- 国际标准(如ISO 9345)和药典(如USP, EP)对分析用比色皿的光程长度公差有严格要求(如±0.1 mm或更严)。
- 常见规格包括:1 mm, 5 mm, 10 mm(最常用), 20 mm, 50 mm 等。选择依据是使待测溶液的吸光度落在仪器的最佳线性范围内(通常0.1–1.0 AU)。
- 部分精密比色皿(如Hellma®)会在本体上永久性标记标称光程长度(如“10.00 mm”)并通过独立校准证书提供实际值 。
重要提示:
- 校准:高精度测量需使用经认证的标准物质或干涉仪校准比色皿的实际光程长度 。
- 材质影响:石英(熔融二氧化硅)比色皿在紫外区透光性优于玻璃,但其光程长度定义与测量原理相同 。
权威参考来源: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 ISO 9345: Optics and photonics - Microscopes - Graticules for phase contrast: https://www.iso.org/standard/72089.html (标准框架参考)
-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 - Compendium of Chemical Terminology (Gold Book) - "path length": https://goldbook.iupac.org/terms/view/P04421 (术语定义)
-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 UV-Vis Spectroscopy Resource Guide: https://www.nist.gov/programs-projects/uv-vis-spectroscopy (原理与应用)
- Hellma Analytics - Technical Note: Cuvette Precision and Tolerances: https://www.hellma-analytics.com/fileadmin/user_upload/Media/04_Service/Technical_Notes/TN_Cuvette_Precision.pdf (制造商技术文档)
-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USP) - General Chapter <857>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 https://www.uspnf.com/sites/default/files/usp_pdf/EN/USPNF/revisions/gc-857-uv-vis-spectroscopy.pdf (药典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比色皿的“长度”通常指其光程长度(optical path length),即光线通过比色皿内溶液的实际路径长度。以下是关键解释:
1. 定义与作用
光程长度是比色皿内部两个平行透光面之间的距离(一般为0.5cm、1cm、2cm等),直接影响吸光度测量值。根据朗伯-比尔定律:
$$
A = varepsilon c l
$$
其中,$A$为吸光度,$varepsilon$为摩尔吸光系数,$c$为浓度,$l$为光程长度。因此,光程越长,吸光度越高。
2. 选择原则
- 颜色较浅的溶液:选择较长的光程(如2cm、3cm),以放大吸光度信号,使其落在仪器最佳检测范围(0.1-0.7)。
- 颜色较深的溶液:选择较短的光程(如0.5cm、1cm),避免吸光度过高导致测量误差。
3. 常见规格
常用光程长度包括0.5cm、1cm(最常用)、2cm、3cm和5cm。例如,1cm比色皿表示其内部透光面间距为1cm。
4. 材质与外形
光程长度与材质(如石英、玻璃)无关,但材质会影响适用的波长范围。外形多为长方体,容量通常为几毫升。
注意事项
- 实验时需确保比色皿清洁且透光面无磨损,避免光程误差。
- 不同光程的比色皿不可混用,否则需通过公式换算吸光度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比色皿的材质分类或使用场景,可参考相关网页来源。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贝尔发话机苯丙氨酰沉积性内障传输子系统接口电视节目多级变速器风险评价付托国际法原则黄杨硷化学组成混凝土输送泵火焰锋晶体主平面鸡矢素酒神节的机械疗法列车安全规则立蒽摩尔分数破乳化潜在力量球面摆热塑性弹性体散乱脉动神经过程石灰醋酸盐双套装置速算特定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