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氏定律英文解释翻译、路易氏定律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Louis' law; Louis's law
分词翻译:
路的英语翻译:
road; route; distance; pathway; Rd.; region; way
【法】 route
易的英语翻译:
amiable; change; easy; exchange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定律的英语翻译:
law
【化】 law
【医】 law
专业解析
路易氏定律(Lewis's Law),更准确的中文译名为路易斯酸碱理论(Lewis acid-base theory),是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Gilbert Newton Lewis)于1923年提出的关于酸碱定义的理论。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和布朗斯特-劳里(Brønsted-Lowry)酸碱理论,从电子对的角度重新定义了酸和碱:
-
核心定义(汉英对照):
- 酸(酸,Acid):在路易斯理论中,酸是能够接受电子对(accept a pair of electrons)形成共价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路易斯酸通常是具有空轨道、能容纳电子对的物质,如 H⁺、BF₃、AlCl₃、金属阳离子(Fe³⁺、Cu²⁺)等。
- 碱(碱,Base):在路易斯理论中,碱是能够提供电子对(donate a pair of electrons)形成共价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路易斯碱通常含有孤对电子,如 NH₃、H₂O、OH⁻、CN⁻、:CO(一氧化碳)等。
-
反应本质:
路易斯酸碱反应的本质是形成配位共价键(coordinate covalent bond),即碱提供的电子对被酸的空轨道接受,双方共享这对电子。其反应通式可表示为:
$$
text{A (酸)} + text{:B (碱)} rightarrow text{A—B (酸碱加合物)}
$$
例如:
- BF₃ (酸) + :NH₃ (碱) → F₃B—NH₃ (加合物)
- Ag⁺ (酸) + 2 :NH₃ (碱) → [Ag(NH₃)₂]⁺ (加合物,络离子)
-
应用范围与意义:
路易斯理论极大地扩展了酸碱概念的适用范围:
- 它涵盖了所有传统的质子(H⁺)转移反应(布朗斯特酸碱反应)。
- 它解释了不含质子的物质(如 BF₃、SO₃)的酸性行为。
- 它是理解配位化学(络合物形成)、有机化学反应(如傅-克烷基化)、催化剂作用(许多催化剂是路易斯酸)以及主族元素化学的基础。
- 在材料科学、生物化学(金属酶活性中心常涉及路易斯酸)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权威性参考来源:
- Gilbert N. Lewis 原著论文: Lewis, G. N. (1923). Vale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Atoms and Molecules. The Chemical Catalog Company, New York. (该著作系统阐述了他的理论,是原始出处)。
- 权威教材与参考书:
- Petrucci, R. H., Herring, F. G., Madura, J. D., & Bissonnette, C. (2017). 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s (11th ed.). Pearson. (标准大学化学教材,对路易斯酸碱理论有清晰阐述)。
- Housecroft, C. E., & Sharpe, A. G. (2012). Inorganic Chemistry (4th ed.). Pearson. (深入讨论路易斯酸碱理论在无机化学,特别是配位化学中的应用)。
- IUPAC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的术语定义也采纳了路易斯酸碱的概念。
- 专业数据库/百科:
- 美国化学会 (ACS) Publications 旗下的期刊和资源(如 Chemical Review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经常引用和应用路易斯酸碱理论。
- 英国皇家化学会 (RSC) Publishing 的资源(如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Dalton Transactions)同样广泛涉及该理论。
- Britannica Online (大英百科全书在线版) 的 "Acid-Base Reaction" 和 "Lewis Theory" 词条提供了权威概述。
注意:在中文语境中,“路易氏定律”或“路易斯定律”这一表述不如“路易斯酸碱理论”准确和常用。后者更能体现其作为一套定义和解释酸碱反应的理论体系,而非单一的“定律”。
网络扩展解释
“路易氏定律”通常指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N·路易斯(Gilbert N. Lewis)于1916年提出的共价键理论,也称为路易斯理论(Lewis Theory)。以下是核心要点:
核心内容
-
电子共用机制
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使双方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电子构型。例如:
- H₂分子:两个H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各自达到氦(He)的2电子结构。
- H₂O分子:O原子与两个H原子各共用一对电子,O达到8电子,H达到2电子结构。
-
路易斯结构式表示法
用小黑点或短线表示电子对:
- 单键(—):共用1对电子
- 双键(=):共用2对电子
- 三键(≡):共用3对电子
例如:O₂的双键结构为O=O,N₂为N≡N。
理论局限性
尽管解释了共价键的形成,但无法解释以下现象:
- 非稀有气体构型分子:如BCl₃(硼仅6电子)、PCl₅(磷10电子)等。
- 键的本质:未涉及量子力学对电子云分布的描述。
术语辨析
- 翻译差异:中文“路易氏定律”可能对应英文“Lewis Theory”或“Louis' law”,但后者(Louis)易与法语人名混淆,正确应为Lewis。
-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解释共价化合物(如有机物、非金属单质)的结构。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分子结构或现代键理论的发展,可参考化学基础教材或权威数据库。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阿卡明安抗澳洲长尾小鹦鹉百手巨人伯恩赛德财产抵押权出厂检验粗制绵马酸法定占有放射状框分离线复合引线氟可的松共激系统光密度计加工性基本编号方案基本海量存储卷揭示牌轮廓性湿疹内囊前脚匹莫林奇-奇核上市视物显美症双曲面胎激素学说蹄部真皮同种溶素外征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