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ng
锣(luó)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典型代表,英语对应为"gong",指由铜合金铸造的圆形金属盘体,通过槌击振动发声的体鸣乐器。根据《现代汉英词典》第3版定义,其核心特征包含三个要素:圆形金属构造、悬挂支架装置、槌击发声原理。
从乐器学角度分析,锣的声学特性与其物理结构直接相关。《中国乐器大典》记载标准锣的直径范围在20-100厘米,厚度1-5毫米,中央凸起的半球形振动体(称为"脐")可产生基频200-800Hz的复合声波,这使其具有穿透力强的声学特质。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锣在戏曲伴奏中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军队仪仗,至明清时期形成十音锣、云锣等多音阶制式,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双龙戏珠纹铜锣即为典型实证。
现代音乐实践中,依据《世界打击乐百科全书》分类体系,中国锣主要分为三大类:单音大锣(如直径80cm以上的威风锣)、编组旋律锣(由12-37片不同音高组成的排锣)、特殊效果锣(如水锣、风锣)。2016年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次在《大地之歌》演奏中采用苏州周万春乐器坊制作的定制交响锣,标志着中国传统锣器正式纳入西方管弦乐编制。
锣是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锣是由铜或青铜制成的圆形盘状乐器,通常边缘卷曲,中央部分略凸(称为“脐”或“堂”),通过槌子敲击振动发声。其声音洪亮悠长,可传递较远距离。
锣起源于西域,后传入中原。据记载,南北朝时期(后魏宣武帝后)开始流行“打沙锣”,北宋《乐书》明确提及铜锣的使用。早期多用于军事或集会信号,后逐渐发展为音乐演奏。
锣在中华文化中象征喜庆与警示,既用于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也曾作为古代军事行动的信号工具,如“鸣锣聚众”。
“锣”为形声字,部首“钅”表金属材质,“羅(罗)”表声,兼指其圆盘形状类似箩筐。
若需进一步了解锣的演奏技法或具体种类,可参考权威音乐文献或乐器图鉴。
巴斯德氏细球菌参数长度操作费用衬玻璃管打倒单纯性腱鞘囊肿单向链接大双球菌德帕季氏位置点绘图技术电流杂音顶足径断续等幅波电报扼流圈放大器风俗习惯分析机副肌狗脊海关监察员喉性眩晕获得发言权键沟睫状肌麻痹经胸膜的离婚自由硫酸亚铁七水物锚钉毛花洋地黄商品存货委托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