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rg; iceberg
冰山的汉英词典释义与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冰山"在汉英词典中对应英文术语"iceberg",指从冰川或冰盖断裂后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型冰块。该词由"冰"(ice)和"山"(mountain)组合而成,源自对北极与南极海域自然现象的观察。
二、地理学特征
冰山的可见部分仅占总体积的10%-15%,其余85%-90%隐藏于水下,形成"水下冰基"。这一现象符合阿基米德浮力原理,公式为:
$$
Fb = rho{water} cdot g cdot V{submerged}
$$
其中$rho{water}$为海水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_{submerged}$为水下体积。
三、文学隐喻扩展
在英语文学中,"iceberg theory"(冰山理论)由海明威提出,指代叙事中表意与潜文本的关系,即文字仅展现思想深度的八分之一,其余需读者自行解读。
四、生态影响权威研究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3年报告,北极冰山年均消融速率达12%,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贡献率占27%。NASA卫星监测数据显示,南极拉森C冰架2017年崩解形成的冰山面积达5,8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总面积的9.3倍。
五、航海安全术语
国际海事组织(IMO)将冰山列为A级航行障碍物,《国际极地水域操作手册》规定船舶须保持与冰山2倍能见度距离,并配备雷达与红外监测系统。
“冰山”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冰山指从冰川或极地冰盖断裂后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淡水冰块,通常形成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等极地地区。其表面仅露出约10%,约90%体积隐藏于水下,故有“冰山一角”的比喻。
冰山对航海构成威胁,如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事故。其水下部分难以探测,且低温环境会降低金属强度,增加船舶损伤风险。
汉语中常以冰山比喻不可长久依赖的事物(如“冰山难靠”),或形容事物仅显露局部而隐藏大部分真相。
如需更详细的地理分布或历史案例,可参考相关权威网页。
艾氏菌素氨臭白果贝克尔氏征北美敛茶树浸膏别赫捷列夫氏核德雷斯巴赫氏综合征钓具吊柱钉状门齿地区卡达尔费米能级分散式网络副睾小叶高级综合数据系统广阔性汉勒氏层回车会计惯例金属化的集中制零余子艾麻面壳鸟甙脱氨酶普通肥皂气井双层胶布缩微复制件泰马唑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