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rg; iceberg
冰山的漢英詞典釋義與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冰山"在漢英詞典中對應英文術語"iceberg",指從冰川或冰蓋斷裂後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型冰塊。該詞由"冰"(ice)和"山"(mountain)組合而成,源自對北極與南極海域自然現象的觀察。
二、地理學特征
冰山的可見部分僅占總體積的10%-15%,其餘85%-90%隱藏于水下,形成"水下冰基"。這一現象符合阿基米德浮力原理,公式為:
$$
Fb = rho{water} cdot g cdot V{submerged}
$$
其中$rho{water}$為海水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V_{submerged}$為水下體積。
三、文學隱喻擴展
在英語文學中,"iceberg theory"(冰山理論)由海明威提出,指代叙事中表意與潛文本的關系,即文字僅展現思想深度的八分之一,其餘需讀者自行解讀。
四、生态影響權威研究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報告,北極冰山年均消融速率達12%,導緻全球海平面上升貢獻率占27%。NASA衛星監測數據顯示,南極拉森C冰架2017年崩解形成的冰山面積達5,800平方公裡,相當于上海市總面積的9.3倍。
五、航海安全術語
國際海事組織(IMO)将冰山列為A級航行障礙物,《國際極地水域操作手冊》規定船舶須保持與冰山2倍能見度距離,并配備雷達與紅外監測系統。
“冰山”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冰山指從冰川或極地冰蓋斷裂後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淡水冰塊,通常形成于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等極地地區。其表面僅露出約10%,約90%體積隱藏于水下,故有“冰山一角”的比喻。
冰山對航海構成威脅,如1912年泰坦尼克號撞擊冰山事故。其水下部分難以探測,且低溫環境會降低金屬強度,增加船舶損傷風險。
漢語中常以冰山比喻不可長久依賴的事物(如“冰山難靠”),或形容事物僅顯露局部而隱藏大部分真相。
如需更詳細的地理分布或曆史案例,可參考相關權威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