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conditional intent; indirect intent
间接故意(Indirect Intent),又称放任故意或未必故意,是刑法学中犯罪故意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其核心在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既不积极追求,也不设法避免”的放任心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犯罪故意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构成需同时满足两个要件:
典型案例:甲为杀害猎物向草丛开枪,明知附近可能有行人仍开枪,结果击中路人。甲对路人的死亡即属间接故意。
中文术语 | 英文对应术语 | 法律内涵解析 |
---|---|---|
间接故意 | Indirect Intent | 强调故意形态的间接性,区别于直接追求结果的行为模式。 |
放任故意 | Advertent Recklessness | 突出“放任”心态,常见于英美法系,指有意识地漠视可预见的风险(如英国刑法)。 |
未必故意 | Eventual Intent | 体现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未必发生”),但行为人仍接受该可能性。 |
英美法系对比:普通法中的 "recklessness"(轻率)与间接故意部分重叠,但英美法更注重客观风险是否明显,而中国刑法强调行为人主观认知的“明知”。
vs 直接故意
vs 过于自信的过失
公式表达:
$$ P(text{危害结果}) geq text{可预见的阈值} $$
中国人大网法律数据库:http://www.npc.gov.cn/npc/c2/law_flfg.shtml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115-118页。
“Recklessness”词条,法律出版社,2017年。
法律出版社,2021年,第248-252页(间接故意的认识与意志要素分析)。
在英美法合同或侵权案件中,类似概念可用于描述:
“The defendant acted with indirect intent when they proceeded despite knowing the probable consequences.”
(当被告明知可能后果仍继续行动时,即构成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是行为人基于对危害结果的预见可能性而选择放任的核心法律概念,其双语释义需结合刑法理论、司法实践及比较法视角,以体现专业性与权威性。
间接故意是刑法中故意犯罪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以下从定义、特征、常见情形及与直接故意的区别等方面进行解释:
根据司法实践,间接故意通常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区别点 | 直接故意 | 间接故意 |
---|---|---|
认识程度 | 明知结果必然或可能发生 | 仅明知结果可能发生 |
意志态度 | 积极希望结果发生 | 放任结果发生 |
法律适用 | 通常主观恶性更大,量刑更重 | 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
根据《刑法》第十四条,间接故意属于故意犯罪范畴,需承担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区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有助于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从而影响量刑轻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司法解释,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及相关判例。
悲观主义编目资料编址直接存取充氨胶乳存货成本胆红素硫酸酯稻槎菜电压放大地区性的工资差别氡对耳轮额外付款复妊娠高烟酸高阻表光阀阵列红外线甲床化脓肌肉系统抗原抗体反应肋压迹离职进修制露那辛氯磺化聚乙烯密封膏美孚莫比重组法难复性疝漂浮植物堆去角机韧带周的市场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