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苯二腈英文解释翻译、间苯二腈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isophthalonitrile
分词翻译:
间的英语翻译:
among; between; separate; sow discord; space
【化】 meta-
【医】 dia-; inter-; meta-
苯的英语翻译:
benzene
【化】 benzene; benzol; benzole
【医】 benz-; benzene; benzol; phen-; phene
【经】 benzene
二的英语翻译:
twin; two
【计】 binary-coded decimal; binary-coded decimal character code
binary-to-decimal conversion; binary-to-hexadecimal conversion
【医】 bi-; bis-; di-; duo-
腈的英语翻译:
【化】 acid nitrile; hydrocyanic ester; hydrocyanic ether; nitrile
【医】 nitrile
专业解析
间苯二腈 (Isophthalonitrile) 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其汉英词典释义及详细解释如下:
-
中文名称与英文对应:
- 中文:间苯二腈
- 英文:Isophthalonitrile (标准IUPAC名称) 或1,3-Dicyanobenzene (系统命名法名称)。缩写常为IPN。
-
化学结构与分子式:
-
物理性质:
- 外观:通常为白色或浅黄色针状结晶或粉末。
- 熔点:约161-163°C。
-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酮、苯、氯仿等有机溶剂。
-
化学性质与用途:
- 关键中间体: 间苯二腈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合成高效、广谱杀菌剂百菌清 (Chlorothalonil) 的关键中间体。百菌清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园艺病害防治。
- 高分子材料: 它是合成高性能聚酰亚胺树脂 (Polyimide Resins)、环氧树脂固化剂以及聚氨酯等的重要原料。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用于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 其他应用: 还可用于合成染料、颜料、医药中间体及其他特殊化学品。
-
生产与安全:
- 工业生产主要通过间二甲苯氨氧化法或间苯二甲酸氨化脱水法制备。
- 安全信息: 间苯二腈具有一定的毒性,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操作时需佩戴防护装备,并在通风良好处进行。具体安全数据需参考材料安全数据表(MSDS)。
权威参考来源:
- 化学物质数据库 (如PubChem, ChemSpider): 提供标准命名、结构式、物性数据等基础信息。例如:PubChem CID: 7676 (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compound/7676)
-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权威的物理常数手册,提供精确的熔点等数据。
- 农药科学文献与行业报告: 详细阐述间苯二腈在合成百菌清等农药中的核心作用和应用。
- 高分子材料科学期刊与专著: 论述间苯二腈作为单体在合成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 化工工艺手册: 介绍间苯二腈的工业生产方法。
网络扩展解释
间苯二腈(Isophthalonitrile)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化学结构、性质及用途如下:
化学结构
- 化学式:C₈H₄N₂
- 结构式:苯环的1,3位被两个氰基(-CN)取代(即间位取代)。
- CAS号:626-17-5
- 别名:间苯二甲腈、间二氰苯、1,3-二氰基苯()。
物理化学性质
- 外观:白色针状晶体或粉末,无臭。
- 熔点:160~165℃(不同来源数据略有差异,可能与纯度有关)。
- 沸点:282~288℃。
- 溶解性:
- 微溶于水,溶于热乙醇、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
- 密度约1.27 g/cm³(水=1)。
制备方法
主要通过间二甲苯气相氨氧化法合成:
间二甲苯在钒铬催化剂作用下,于425℃高温下与氨气、氧气反应生成间苯二腈。
反应式:
$$ text{C}_6text{H}_4(text{CH}_3)_2 + 2text{NH}_3 + 3text{O}_2 rightarrow text{C}_6text{H}_4(text{CN})_2 + 6text{H}_2text{O} $$
主要用途
- 农药领域:合成杀菌剂“百菌清”的核心中间体。
- 高分子材料:
- 用于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的固化剂。
- 合成耐高温纤维和塑料的原料。
- 其他领域:
安全与毒性
- 毒性:对皮肤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小鼠腹腔注射LD₅₀为481 mg/kg。
- 防护建议:操作时需佩戴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或吸入粉尘。
数据差异说明
不同文献中熔点(99-101℃ vs. 160-165℃)、沸点(265℃ vs. 282-288℃)存在差异,可能与测量条件或样品纯度有关,建议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
更多完整信息可查阅化工百科()、搜狗百科()等来源。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不对称分子不辛稠度控制器次生牙质对数二极管多字操作数法官的裁判权氟化氧铋共驻工作区选项国际算法语言的朱尔斯文本哄堂大笑环氨霉素回降价格假卵绝对否认聚集透镜累积特性曲线卤间化合物摩尔奈-窦二氏现象哌氧环烷潜在资源审辨束缚电嗬缩写字符土法瓦雷氏点未列在公开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