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currency parity; monetary parity; parities of currencies
货币平价(Currency Parity)是国际金融领域核心概念,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官方兑换比率或理论等价关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该术语既包含政府设定的固定汇率机制,也指代市场供需平衡下的货币价值对等状态。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货币平价可分为两类: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由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认为两国货币汇率应等于两国一篮子商品价格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
S = frac{P_d}{P_f}
$$
其中$S$代表汇率,$P_d$为国内价格指数,$P_f$为国外价格指数(来源:世界银行发展指标)。
利率平价(Interest Rate Parity)
反映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动关系,公式表达为:
$$
(1 + i_d) = frac{F}{S}(1 + i_f)
$$
$i_d$和$i_f$分别代表国内外利率,$F$为远期汇率(来源:美联储经济研究论文)。
实际应用中,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日公布的人民币中间价即属货币平价范畴,该机制通过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确保汇率在合理区间波动(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报告)。
货币平价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通常指两种货币在特定条件下的价值平衡关系,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应使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相等。例如,若一篮子商品在美国价值100美元,在中国价值700元人民币,则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应为1:7。具体分为:
通过利率差异解释远期汇率定价的理论,核心观点是两国利差应与汇率远期升贴水相等。例如,若A国利率高于B国,则A国货币远期会贬值(贴水)。公式为: $$ F = S times frac{1 + r_A}{1 + r_B} $$ 其中( F )为远期汇率,( S )为即期汇率,( r_A )和( r_B )为两国利率。
指政府为货币设定官方价值,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35美元),其他国家货币再与美元挂钩。这种制度要求央行通过外汇干预维持汇率稳定。
货币平价理论为汇率分析提供基准,但现实中常因贸易壁垒、资本管制或市场预期等因素偏离平价状态。例如,2020年美元兑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约为4.2,但实际汇率长期维持在6-7区间。
按区域分割保管所吡啶一磺酸乘法指令单面软磁盘地址计算返回键复方硫黄软膏甘露糖纤维素甘味黄铜喷油器花枝招展空登记项棱晶样的离核果实零模矢脉动算法内素蕴含漂移符号平衡化寝具奇数单元上级的伤心的商业商业中心渗透性过低随机存储器特别公积拖欠客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