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Head's zones; zones of hyperalgesia
海德氏带(Head's zones),又称海德带或牵涉痛皮区,指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特定区域出现感觉过敏或疼痛的现象。该术语源于19世纪英国神经学家亨利·海德(Henry Head)的研究,揭示了内脏与体表感觉的神经关联性。
神经节段理论
内脏器官与体表区域的痛觉传入纤维在脊髓同一节段汇聚,导致大脑将内脏痛觉误判为体表特定区域的疼痛。例如:
来源:Head H. Brain 1893;16(1-2):1-133(经典神经解剖学研究)
牵涉痛表现
表现为体表区域的:
来源:Sato A, et al. Physiol Rev 1997;77(1):265-324(神经生理学机制综述)
海德氏带是诊断内脏疾病的重要体征:
来源: Netter FH. Atlas of Human Anatomy, 7th ed. Elsevier; 2019: 临床解剖图谱权威图示
内脏传入纤维(C纤维)与体表传入纤维在脊髓后角汇聚,通过"汇聚-投射"机制激活相同二级神经元,导致大脑皮层定位错误。
来源: Purves D, et al. Neuroscience, 5th ed. Sinauer; 2018: 神经科学教材机制详解
术语对照
- 中文:海德氏带 / 海德带
- 英文:Head's zones / Referred hyperalgesia
- 同义表述:内脏-体表反射区(Viscero-cutaneous reflex zones)
海德氏带(Head's zones)是医学中用于描述内脏疾病引发体表特定区域感觉异常的神经反射现象,其核心概念和临床意义如下:
海德氏带又称“痛觉过敏带”或“内脏皮肤反射区”,指内脏器官病变时,疼痛信号通过交感神经传导至脊髓,并投射到体表特定区域,导致该区域出现痛觉过敏、触觉敏感或肌肉僵硬等现象。这种现象源于胚胎发育阶段内脏与体表神经节段的同源关联性。
该理论由19世纪末英国神经学家亨利·海德(Henry Head)提出。研究发现,海德氏带与中医“背俞穴”“募穴”的分布存在空间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提示中西医在体表-内脏关联认知上的潜在共通性。
需注意与细胞病理学中的“水样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5误译为“海德带”)区分,后者指细胞水肿的微观病变,与神经反射无关。
海德氏带是神经反射导致的体表-内脏关联现象,对疾病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但需注意术语混淆。其机制和临床应用体现了神经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的深度结合。
博赫达勒克氏腺材料标准成本产权担保超级商店存款人防伪造保险单错位存储器电阻引线蝶腭神经节试验对陪审团施加影响格式变换器供能物侯缓冲国加感经蝶骨的金莲花黄素军需船军役联姻离子型分子猫耳某基异腈热偶仪器肉芽性尿道炎生死予夺之权身体麝香草酚视紫红蛋白双扩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