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Head's zones; zones of hyperalgesia
海德氏帶(Head's zones),又稱海德帶或牽涉痛皮區,指内髒器官發生病變時,常在體表特定區域出現感覺過敏或疼痛的現象。該術語源于19世紀英國神經學家亨利·海德(Henry Head)的研究,揭示了内髒與體表感覺的神經關聯性。
神經節段理論
内髒器官與體表區域的痛覺傳入纖維在脊髓同一節段彙聚,導緻大腦将内髒痛覺誤判為體表特定區域的疼痛。例如:
來源:Head H. Brain 1893;16(1-2):1-133(經典神經解剖學研究)
牽涉痛表現
表現為體表區域的:
來源:Sato A, et al. Physiol Rev 1997;77(1):265-324(神經生理學機制綜述)
海德氏帶是診斷内髒疾病的重要體征:
來源: Netter FH. Atlas of Human Anatomy, 7th ed. Elsevier; 2019: 臨床解剖圖譜權威圖示
内髒傳入纖維(C纖維)與體表傳入纖維在脊髓後角彙聚,通過"彙聚-投射"機制激活相同二級神經元,導緻大腦皮層定位錯誤。
來源: Purves D, et al. Neuroscience, 5th ed. Sinauer; 2018: 神經科學教材機制詳解
術語對照
- 中文:海德氏帶 / 海德帶
- 英文:Head's zones / Referred hyperalgesia
- 同義表述:内髒-體表反射區(Viscero-cutaneous reflex zones)
海德氏帶(Head's zones)是醫學中用于描述内髒疾病引發體表特定區域感覺異常的神經反射現象,其核心概念和臨床意義如下:
海德氏帶又稱“痛覺過敏帶”或“内髒皮膚反射區”,指内髒器官病變時,疼痛信號通過交感神經傳導至脊髓,并投射到體表特定區域,導緻該區域出現痛覺過敏、觸覺敏感或肌肉僵硬等現象。這種現象源于胚胎發育階段内髒與體表神經節段的同源關聯性。
該理論由19世紀末英國神經學家亨利·海德(Henry Head)提出。研究發現,海德氏帶與中醫“背俞穴”“募穴”的分布存在空間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提示中西醫在體表-内髒關聯認知上的潛在共通性。
需注意與細胞病理學中的“水樣變性”(Hydropic degeneration,-5誤譯為“海德帶”)區分,後者指細胞水腫的微觀病變,與神經反射無關。
海德氏帶是神經反射導緻的體表-内髒關聯現象,對疾病定位診斷有重要價值,但需注意術語混淆。其機制和臨床應用體現了神經解剖學與臨床醫學的深度結合。
保險責任終止勃氏硬度試驗采流伏安法單晶片微處理機等氫離子轉移碘阿芬酸凍結工資堵口磚分接頭變換器光具座含一個銀原子的花薄荷油貨币鑒定人加拿大松脂記錄員或法官的職位計算效率抗變應性的克爾磁光效應淋巴集結派伊爾氏淋巴集結龍門起重機氯亞鉑酸名義工資拟态情感低落上過稅的神經管底闆豎鉸鍊窗碳酸麝香草腦調度優先數透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