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结构
指人或动物的整体生理构造,包括头部、躯干、四肢等。英文对应词为"body",强调物理实体。
例:身体健康(physical health)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牛津英汉双解词典》
生命载体
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承载生命机能。英文可译为"the physical form" 或"corporeal existence"。
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One's body, hair, and skin are received from one's parents)。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礼记·祭义》
健康状态
指生理机能是否正常运作,英文强调"health" 或"physical condition"。
例:身体不适(feel unwell)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定义;《剑桥英汉双解词典》
身心关联
中医理论中,身体与精神(精气神)不可分割,英文需结合语境译为"body and mind"。
例:修身养性(cultivate body and mind)
来源:《黄帝内经》;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报告
身份象征
社会文化中,身体可代表个人或群体身份(如“身体政治”),英文对应"the body as a symbol"。
例:身体力行(practice what one preaches)
来源:费孝通《乡土中国》;英国社会学家Chris Shilling理论
动作执行者
指行为的直接实施者,英文译为"oneself" 或"personally"。
例:身体接触(physical contact)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注:因知识库限制,部分文献链接未提供,但所有引用来源均为公开出版的权威著作或国际组织报告。)
“身体”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生理学定义 指生物体的物质存在形式,包含骨骼、肌肉、器官等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类身体由206块骨骼、600余块肌肉及多个系统(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组成,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功能层面 • 物质载体:承载呼吸、代谢、运动等生理功能 • 感知媒介:通过五感(视觉、听觉等)接收外界信息 • 健康指标:常与「健康」搭配使用(如「身体不适」「强身健体」)
哲学延伸 在现象学中,身体被视为「存在于世界的方式」(梅洛-庞蒂),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中国传统文化则有「形神合一」观念,《黄帝内经》强调身体与自然的整体关联。
社会文化隐喻 • 身份象征:纹身、整形等身体改造反映文化认同 • 政治载体:福柯提出身体是权力规训的对象 • 艺术表达:舞蹈、行为艺术中的身体语言
现代科技拓展 数字时代衍生出「虚拟身体」(如元宇宙化身)、「赛博格身体」(人机融合概念),重新定义身体边界。
该词在成语中呈现多义性:「身体力行」强调亲身实践,「身不由己」体现主体性受限。当代用法中需注意与「肉体」「躯体」的微妙差异——前者侧重物质性,后者多用于文学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